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256章 講春秋,論復仇 (第1/2頁)

暗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剛開始看這章時,可能會有些不耐煩。但是我保證,沉下心讀懂這段歷史後,就能明白我寫這段的必要性了。任真是要借古喻今。)

紀侯大去其國,是《春秋》裡備受爭議的一句話。寥寥六字,背後卻蘊藏極深刻的意蘊,引起後人的無盡揣摩,莫衷一是,至今未有定論。

這句話說的是一樁史實,紀國被齊國滅掉。

在春秋初期,有很多弱小諸侯國,它們要麼成為大國的附庸,要麼被滅掉,這是混亂割據的常態,屢見不鮮。

對於這種常態,至聖孔子是不認同的,他認為春秋無義戰,所以在修撰《春秋》時,他往往直抒胸臆,批判禮樂崩壞後的弱肉強食。

譬如記載楚國滅蕭國,他就直接寫“楚子滅蕭”,筆鋒簡短有力,以楚子稱呼楚王,毫無敬意,抨擊這場無道吞併戰。

然而,在齊國滅掉紀國這件事上,《春秋》的寫法卻不一樣,並未像看待楚王那樣,寫成“齊子滅紀”,而是委婉地換作“大去其國”,其中的態度轉變耐人尋味,琢磨不透。

春秋筆法嚴謹,微言大義,諸多細微的表達差異背後,都別有隱情,絕非至聖隨意而為。所以,後世諸家學派在註解這句話時,各執己見,產生巨大的分歧。

擅解春秋的學派有三家,其中,公羊家在《公羊傳》裡如是寫道:“大去者何?滅也。孰滅之?齊滅之。曷為不言齊滅之?為襄公諱也。《春秋》為賢諱。何賢乎襄公?復仇也。”

這段話很晦澀,翻譯過來就是說,孔子之所以沒直言齊滅紀,是為了表達對賢者齊襄公的敬意,認為這場戰爭是齊襄公的復仇之戰,雪洗當年蒙受的屈辱,並非不義之戰。

一言蔽之,公羊學派認為,至聖孔丘將復仇看成天經地義的事,足以贏得他的讚賞,所以他支援齊襄公的討伐,才沒一概而論,按通常筆法來寫。

然而,針對同樣一句話,左家學派的觀點卻截然相反。“大去其國”,在《左傳》中的註解是,“不見迫逐,故不言奔。大去者,不反之辭。”

這場戰爭的最終結果,並非齊軍蕩平紀國,驅逐百姓,而是紀侯主動選擇離開故國,率領百姓外逃避難,所以用“去”。“大去”的意思是,永不復返也。

紀侯舉國逃難,這一舉動非常震撼人心。在國破人亡的悲慘境地下,紀侯連夫人都無法埋葬,就大去其國,這是何等的悲壯。

所以,在左家學派看來,至聖如此記載史實,不但不是對齊國的褒獎,反而是對紀國滅亡的悲憤,充斥著強烈的譴責。

兩家自圓其說,從一句話裡能衍生出針鋒相對的理念,可謂背道而馳。在解讀《春秋》時,這樣的例子不勝列舉,到處都有爭議,而“紀侯大去其國”,則是最涇渭分明的一例。

所以,當聽任真念出此句,袁崇煥就立即意識到,反擊的機會來了。

自《春秋》傳世以來,兩家爭了數十年,始終未分高下。無論任真持何種觀點,都無法讓另一方信服。即使他語出驚人,提出新的見解,也無法駁倒現有兩家的觀點。

這是個著名的死結,任真一旦觸及,絕無解開之理。

高壇上,任真彷彿一無所知,依然淡定自若,徐徐說道:“對照前面的例子來品味這句,我認為至聖的態度很明顯,他意在維護齊襄公,推崇齊國的復仇之舉,所以沒有一概而論。”

他選擇站在公羊家的立場。

他當然知道,春秋無義戰,齊國伐紀也不例外,歷史上的真相併非復仇,同樣是一場恃強凌弱的兼併戰爭。換句話說,他心裡明白,左家的立場才是對的。

但是,他支援公羊家。一方面,他不想把春秋真解傾囊而授,存心想藏一些私貨,故而刻意曲解真意,小小地誤導世人。另一方面,也是最關鍵的緣由,他要宣揚復仇這種行為。

幾天前,他在京城大開殺戒,將兩大血案同時翻出,就是為了報仇雪恨,讓沉冤昭雪。如此舉動,已然贏得京城百姓的認可,他們心裡替任天行和襄王打抱不平,慶幸蒼天有眼。

此時,他在萬眾矚目的場合下,於情於理,都應該借前事喻今事,從治學角度,為自己的復仇大義提供理論支撐。

連至聖他老人家都贊成復仇,誰還敢認為這是狹隘之舉?

任真話音落下,場間群儒立即聽出來,他的觀點跟公羊家吻合,跟左家相反。

於是,還沒等太學門人出面,承襲左家學說的書生們就先不樂意了。

一名中年文士起身,打斷任真的

《手眼通天小說秦峰》 第256章 講春秋,論復仇(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