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一百零二章 好友之辯 (第1/2頁)

歐水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大道暢行,天下為公》

一夫而為萬世師表,大道興而天下大同。

君子之學,貴乎其心而正其道。欲行大道,必先教民,欲行教民,必先安國。

今夫百姓昌平,毗鄰胡禍不止。

嘗思大道,攘外乎,自重乎?

雖曰學以致用,學明德之治。身體力行以治學治書,學之道,奈何紙上談兵?

......

駱逋先是在眸底閃過一絲和善的欣喜之色,旋即,微微蹙眉,沈康這樣的文章放出去是要得罪人的!

他說的是沒錯,君子之學,在於修煉自己的內心,堅定自己的道路。想要實行孔子所說的大道,應該教化萬民,但要教化萬民,首先要要一個和平而沒有兵禍的國家。

現如今,百姓安居樂業,但邊境的胡人兵禍卻屢屢發生。沈康想著大道,是要平兵禍?還是武裝自己呢?

人人都說要學以致用,要靠近明德之治。所以人人都用自己的學問去做學問,去書寫學問和道理,可學問的最高境界,就是坐在家中紙上談兵麼?

沈康想說,文人啊,在談論時事政治之前,先將自己的學問用在務實的地方吧!再看回第一句,君子之學,在於修煉自己的內心,堅定自己的道路。

駱逋不知道沈康的內心是什麼,他自己的道路是什麼樣,但卻想要與他談一談,趁他年紀還小,讓他的大道成為真正的大道。

一個人的眼界與閱歷,決定一個人的個性與處事方式。這篇文章在駱逋看來是真正能夠實行的務實之政,但在考官眼中卻是極盡諷刺之語。

他得告訴沈康,這樣的文章只能給老師看,也只能給自己看。

他相信,在精雕細琢以後,在經歷風雨以後,沈康可以成為一代賢臣,可以將大明朝靠近明德,只要一點點,足矣。

沈康將最後一個字落在紙上,回看自己這一篇文章,卻是冷笑了笑。這樣的文章,不過是憤青批判社會罷了,和網路上的噴子沒什麼區別。

寫出來,不過是給駱逋看的。

若問沈康真正的想法,他希望先掃除朝堂上的黨爭,北虜南倭殺的漢人,遠遠不及朝堂上那些陰詭算計給國家的傷害大。

仁政,只能在特定的格局下才能達成現實。

沈康泯然一笑,他自認是個簡單的人,意外來到大明,他誠心感謝上天。如若讓如今的他說什麼改變大明,連他自己都覺得太不可思議。

他的初衷,只是希望自己,帶領著一家人,活的有尊嚴,未來有希望,僅此而已。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

連孔子都說,國家需要你的時候,你要按照自己的主張施展抱負,推行思想。當國家不需要你的時候,便要將自己的抱負與思想收起來。

事實上,孔子的確是這樣做的,當年魯國為大司寇,孔子與季氏思想理念不合,他知道無法改變自己的母國,只能離開故土。

沈康也希望理想抱負能夠實現,可黨爭之禍,能夠給他這個機會嗎?

既然是論明德,那就避免不了談論時事政治。好吧,他承認,他認為,黨爭,只能以黨爭來治。

這樣的思想若是被駱逋知道,還不將他的腿打斷趕出明倫堂?摸了摸自己的雙腿,沈康暗暗鬆了一口氣,他還是希望做個健全人的。

時過一個時辰,五人先後將自己的時文交給駱逋。

駱逋一一看過,不當堂作點評,反倒是與幾人暢聊起來。

他將鎮紙壓在宣紙之上,緩緩道:“數日以後,白陽山人將來此講學,此番講學並非談論時局策論,而是書畫。白陽山人擅作山水,寫意花卉,為師曾有幸見過其“紅梨詩畫圖”大作,深感不如,此番山長請來白陽山人實屬不易。爾等五人,務必到場。”

沈康笑而拱手問道:“先生,這是與徐渭並稱白陽青藤的白陽山人?”

駱逋微微一怔:“青藤?徐渭?何許人也?”

沈康也非全能,只記得徐渭是明代三大才子之一,與陳淳並稱青藤白陽,也應該是嘉靖年間之人,可是聽駱逋的意思,難道此時的徐渭還未成名?

實在是想不起徐渭的生卒年月,只得放棄。

他暗自笑了笑,又道:“學生曾聽劉先生提起,山陰有位青藤居士,於書畫上造詣極深,想來是學生記錯了。”

駱逋笑笑道:“為師還以為青藤乃爾老友之名。”

老友?

《大明寒士沈康頂點小說》 第一百零二章 好友之辯(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