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部分 (第1/4頁)
剷除不公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鶥嵊卸喔噝肆恕D搶鎘忻牢兜難蛉餉妗⒂洩蒙┍��懈魘礁餮�腦踴酢⒘閌常�廡┦刮業撓字傻慕爬忠餿ゲ飭孔拍鞘�貳�
我在杭州求學、工作多年,很久沒有來到這個古鎮,但總是聽父母說,烏鎮漸漸地衰敗了,被遺忘在一個角落。而今天來到這裡,卻發現那時那些劃滿時間背影的石頭漸漸地被整齊的石板替代了,心裡倒有種莫名的失落。現在,這條古鎮漸漸地繁華起來,每天擠滿了好奇的眼睛。而我也漸漸地成為這些好奇的眼睛的一分子。其實,於我倒情願接受當時素面朝天的原汁原味的村姑式的烏鎮,而不是現在突然躥紅的女明星式的烏鎮。
烏鎮的歷史就是我童年的生活,伴隨著喧囂,伴隨著嗵嗵的木板樓梯,還有那充滿光澤的青石板,踩上有一種通透的聲音,彷彿有穿透歷史的力度。烏鎮並不是神秘,在我的記憶裡卻漸漸朦朧,變成一個水鄉的傳說般,美麗,雋永,值得永久嚮往。在我印象裡,烏鎮人非常講俠義,兄弟情義的。大概與烏鎮是邊陲之地有關。過去祖父有個結拜兄弟,叫董新昌,是在上海闖蕩時交結的。後來浙江解放,雙雙回到家鄉,但情義未絕。直到現在,已經隔了三代,我祖父雖是英年早歿,但兩家依交情依舊。最感動的是,我兒時不幸罹重病,曾在烏鎮求治,就是靠祖父的把兄弟照顧,如親生的兒孫般,無微不至,實在感人肺腑。
你們到這裡會發現有許多看頭,比如什麼民俗館、百床館,還有什麼三白酒坊。這裡原來有的只是那些茶館,鎮民以及周邊的村民坐在店鋪裡,慢慢悠悠地品著茶,不緊不慢地談天說地。這裡閒人多,歷來衣食無憂,也就多些斯文氣。
烏鎮一帶很文氣。比如說,我的曾祖母。她是一個小腳女人,會口誦《三字經》、《論語》《增文賢文》之類。在我兒時,她一有空就扯著我背給我聽,說這是啟蒙學,非學不可,“人不學,不知義;玉不琢,不成器”,還有什麼“百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弄得我這個小憨生一愣一愣的。效果當然是有的,我從小能口誦《三字經》,但直到高中時才明白原來那曾祖母教的是《三字經》。由我所受蒙學之事,可推而知,這一帶的人文氣氛了。烏鎮歷來是個讀書的好地方,六朝的那個蕭統太子曾經在烏鎮讀書,現在烏鎮還保留著昭明太子讀書處。有點文史知識的人,一般都會知道這昭明太子的來頭。他編輯整理的《昭明文選》是中國第一本集散文、詩歌於一體的文學理論著作。而教昭明太子的,也是那時鼎鼎大名的詩人沈約。
烏鎮有些習俗風情也挺有意思。聽我曾祖母說,烏鎮向來就是治安很亂的地方,這裡流行一句話,“烏鎮北柵頭,有天無日頭”。為什麼這麼說?原來的烏鎮,是兩個鎮,東為青鎮,西為烏鎮,由市河相隔,兩鎮分治。加之烏鎮又是兩省(江、浙)、三府(嘉興府、湖州府、蘇州府)、七縣交接處,治安環境十分複雜。曾祖母說,在青鎮殺了人,遊過市河,到了烏鎮自然就沒事了。年幼的我,聽了這些竟想做一個任俠仗義的男兒,做夢都在這條市河裡撲嗵撲嗵亂遊。夢想著在青鎮劫富濟貧後,遊過市河,避過風頭,再回烏鎮為民鋤奸,然後再游到青鎮。現在想想在兒時的夢裡我有多忙,我也怪可愛的。
大多數人認為烏鎮出名的是因為文化名人茅盾,但我並不喜歡他。他的故居透射出一股市儈的銅臭味。據曾祖母的說法,過去的烏鎮人把沈雁冰(茅盾真名)看作一個敗家子。我的曾祖母活得夠年長的,從光緒年間,一直到1988年,足足活了97個年頭。如果她現在還健在的話,那她就是一部烏鎮史。 最好的txt下載網
遠逝的香格里拉
一、心中的香格里拉
十一月下旬,我有幸隨杭州市旅遊委員會的同行來到了雲南迪慶的中甸,即香格里拉縣。
香格里拉一詞,我一直沒有機會很好地瞭解,直到來中甸才沉下心去解讀。
“香格里拉”藏語的意思就是“心中的日月”、“一塊人與自然和平共處”的理想王國。聽當地藏民人說,香格里拉是不用到處找,要在你心裡找,心裡有了,哪裡都有。
於是,我搜尋枯腸,想想我有沒有心中的香格拉。
我突然想到我兒時的鄉村:赤著腳在泥土裡奔跑的歲月,累了就鑽進稻草垛裡暖暖地睡上一覺。那時於我記憶最深刻的莫過於那小河,河水很清,可以用“水天一色”來形容,我把小腳丫放在水裡,魚兒也會遊聚到腳邊,與之共嬉,特是和諧……或許,這段歲月才是我心中的香格里拉。現在我來到省城杭州,我就再也沒有找到過我的心
《燃 燒著》 第33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