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2部分 (第1/4頁)

希望之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物的實體與虛體之間的一種介質,古中國人開始接觸到這種介質,這之後,他們進一步發現了更大的改變隨之而來,這種改變與事物原來的客觀實體即“象”有了很大程度甚至是完全不同的演變,這種由“象”而至的改變神秘莫測,就象古人看到的某種天象一樣,充滿不確定性,而“華”又往往出現在這種改變的過程中,所以,要建立起這樣的文字構造和喻義的邏輯其實很簡單,因此,再過了一段時期,大概也就是500…1000年左右,“化”作為一個人類進一步獲得對客觀事物由A至B的莫測改變的一種新的認知而出現在古中國的字典中。在距今3000多年的《尚書》之中,“化”這個字已經出現在記載大禹與皋陶的對話之中了,當時大禹還只是舜帝之下的一位大臣。他在回答舜帝所問的工作業績時,就說到自己如何以民為本,疏導九條大江以通大海,同時“懋遷有無,化居。”即發展貿易而使不同地方的物產獲得相互補缺,從而使民眾生活條件獲得安定。這裡的“化”字,含義更為豐富,有著“這樣而變得如何”的內在因果邏輯關係。中國的古漢語惜字如金,一字多義,甚至就是一句話,所以,以今天的網路語言來看,就等於是一個壓縮過的資料庫,需要我們仔細的解碼釋放。而繼此之後再500年,“化”字就已經變得字義單純而顯示出專屬的意義了。據說經過孔子修訂過的《周易》中,這部專論宇宙演進奧秘的世界級天書裡就有了許多的“化”嵌在了其中。乾卦的《彖》中說有“乾道變化,各正性命”的“化”字,與今天我們所常稱的“化”已無太多區別。而坤卦的《文言》中,更有“含萬物而化光”的句子,直接將厚德載物的大地靈性以及土地滋養人類的母性表達出至偉而崇高。這裡所用的“化”,就是中國的祖先們所發現並指出的事物內在規則,從這一意義上來解釋,“文化”之中,“化”才是文化持續生長的能量之源,儘管我們有很長時間並不知道這個源又是源自哪裡?

這種尋章摘字的方法,並不是想和諸位來玩一場中國的文字遊戲,實在是中國文化的浩繁,而文化的本身正因為這種浩繁而越來越失去它的本來面目,所以,我在此不得不作出一些勾勒,以表明我所談論的“文化的原生性以及自身的勃勃生機”。或者說,我想證明的是,中國的文化並非我們許多時候所想象的那麼古老,那麼不堪沉重,那麼難以被今天的我們和世界難以解讀,其實,中國文化很生動,而且很簡單。簡單到可以從“文化”本身的兩個字裡辯證地說清楚。這樣辯證了,也就可以把這部書的後來部分讀下去了。

我希望,中國文化為世界所開啟的,是一道輕鬆而愉悅之門,也是一道獨特而富有詩意以及想象力的風景。現在,是有必要讓世界看到這道風景了,而同時,中國人自己更要看得到,並由此而培養出中國的文化自信和富足進取。

一部世界瞭解中國的必讀之書(5)

這是一個大轉變的時代,用本書的核心關鍵詞來說,是一個還原“文化”本身的時代。

好了,這篇前言已經說得夠多的了。不過,作為一部要敘述數千年一個國家的文化而言,它又是那麼的少並顯得明顯匱乏(如果用慣常的中國傳統文化觀來看待的話),所以,它僅僅只能是代表一個純屬我個人對於中國文化史的思考路線。而重要的是,這個世界上從此有了這麼一個視角,讓世界來了解中國文化的一個方向。

我希望的是,這是一部用來使21世紀全球化中的世界認知中國的必讀之書,而且,我還將力圖使它讀起來賞心悅目。關於寫作方面,我將以一種漫筆的方式來討論中華的文化和它的歷史養成以及對世界的態度(這種態度在今天和未來已經越來越顯得重要),同時我也希望人們能夠透過這種散漫討論的形式而看到中國式的思想、文學以及它們所衍生出的行為部分。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這種純屬個人而並無督導的寫作方式之下,我會每天寫那麼一點兒,就象我所喜愛的咖啡一樣,在我忙中有閒的時候,就品飲一杯。無論在哪裡,我都會如此。同時,我會將寫好的每一部分都請我的同事鄒娟發表在網路上,並邀請鄧抒小姐來對它們予以校對。這一方式,我想是極好的一種。

2006年10月24日記於重慶金果園

【智谷出品·版權所有】

儒家思想:亞里斯多德式的東方教主(1)

什麼是儒啊?什麼又叫儒家思想?這是一個一開始從本質上就困惑了中國自己很多年的一個爭議話題。有一定的理由和證據表明,老子對於當時代的孔子和剛剛興起的儒學

《中國文化復興影片》 第2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