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部分 (第1/4頁)

炒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第1章 為什麼不能總對別人好

在生活中,特別是在職場和商場上,和同事、客戶應該保持怎樣的一個交往距離呢?你是否發現,當你與別人距離太遠,你將失去很多機會和資訊;可當你與別人走得太近,你往往會被別人所操縱。

★既相互取暖,又不彼此傷

每個人都需要一個能夠把握的自我空間,它猶如一個無形的“氣泡”為自己劃分了一定的“領域”,而當這個“領域”被他人觸犯時,人便會覺得不舒服、不安全,甚至開始惱怒。

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和體會:與某人的關係越親密,越容易經常與其發生摩擦和矛盾,反倒不及與初次見面者交往容易。家庭成員、情侶之間常常相互埋怨,正是這種情況的表現。按理說應該是交往得越深,就越容易相處,相互之間的人際關係也越好,可事實上並非如此。原因何在?

這其實可以用心理學上的刺蝟法則(也叫心理距離效應)來解釋。那麼,什麼是刺蝟法則呢?

刺蝟法則說的是這樣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在寒冷的冬季,兩隻睏倦的刺蝟因為冷而擁抱在了一起,但是由於它們各自身上都長滿了刺,緊挨在一起就會刺痛對方,所以無論如何都睡不舒服。因此,兩隻刺蝟就分開了一段距離,可是這樣又實在冷得難以忍受,因此它們就又抱在了一起。折騰了好幾次,它們終於找到了一個比較合適的距離,既能夠相互取暖又不會被扎。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的“心理距離效應”。

在現實生活中,這種例子舉不勝舉。一個你原來非常敬佩或喜歡的人,與其親密接觸一段時間後,對方的缺點就日益顯露出來,你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改變自己對其原有的感情,甚至變得非常失望與討厭他。夫妻、戀人、朋友以及師生之間都不例外。

曾有人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在一個大閱覽室中,當裡面僅有一位讀者的時候,心理學家便進去坐在他(她)身旁,來測試他(她)的反應。結果,大部分人都快速、默默地遠離心理學家到別的地方坐下,還有人非常乾脆明確地說:“你想幹什麼?”這個實驗一共測試了整整80個人,結果都相同:在一個僅有兩位讀者的空曠閱覽室中,任何一個被測試者都無法忍受一個陌生人緊挨著自己坐下。

由此可見,人和人之間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間距離。人人都需要一個能夠把握的自我空間,它猶如一個無形的“氣泡”為自己劃分了一定的“領域”,而當這個“領域”被他人觸犯時,人便會覺得不舒服、不安全,甚至開始惱怒。

■法國前總統戴高樂曾經說過:“僕人眼裡無英雄。”這也說明了人在和他人的交往過程中應該留有一定的餘地——相應的心理距離,否則偉大也會變得平凡。戴高樂是一個非常會運用心理距離效應的人,他的座右銘是:保持一定的距離!這句話深刻地影響了他與自己的顧問、智囊以及參謀們的關係。在戴高樂擔任總統的10多年歲月中,他的秘書處、辦公廳與私人參謀部等顧問及智囊機構中任何人的工作年限都不超過兩年。他總是這樣對剛上任的辦公廳主任說:“我只能用你兩年。就像人們無法把參謀部的工作當做自己的職業一樣,你也不能把辦公廳主任當做自己的職業。”這就是他的規定。

後來,戴高樂解釋說,這樣規定有兩個原因。第一,他覺得調動很正常,而固定才不正常。這可能是受到部隊做法的影響,因為軍隊是流動的,不存在一直固定在一個地方的軍隊。第二,他不想讓這些人成為自己“離不開的人”。惟有調動,相互之間才能夠保持一定的距離,才能夠確保顧問與參謀的思維、決斷具有新鮮感及充滿朝氣,並能杜絕顧問與參謀們利用總統與政府的名義來徇私舞弊。■

戴高樂的這種做法值得我們深思。如果沒有距離,領導決策就會過分依賴於秘書或者某幾個人,易於讓智囊人員干政,進而使他們假借領導名義謀一己之私,後果將會非常嚴重。兩者相比,還是保持一定距離為好。

在美國著名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博士看來,通常而言,彼此間的自我空間範圍是由交往雙方的人際關係與他們所處的情境來決定的。據此,他劃分了四種區域或者距離,每種距離分別對應不同的雙方關係。

▲第一種是親密距離。▲這是人際交往中的最小距離,甚至被叫做零距離,也就是人們經常說的“親密無間”。它的近範圍是在6英寸(約米)內,在此距離內,人們相互之間可以肌膚相觸,耳鬢廝磨,以至能夠感受到對方的體溫、氣味以及氣息;它的遠範圍是6

《心理操縱術》 第1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