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部分 (第1/4頁)
男孩不逛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仁構�竦匙呦蟣就粱�T誒畹腔允貝���竦車墓�缺就粱�湮�叭ブ洩��被頡岸撈ā保��鵓哂兄洩�騁灰饈隊敕礎�###”的部分國民黨精英對中國國民黨前途與臺灣前途的憂患而出走,最終導致國民黨的分裂。問題在於,若不進行某種程度的本土化,國民黨很難與民進黨抗爭,很難爭取以本省人為主體的本土群眾的支援;若過度的本土化,便是“去中國化”,逐漸變為分裂或獨立;若明顯的推動中國化或兩岸統一,就會引起民進黨的強烈攻擊與本土勢力的反彈,從而使國民黨在這一敏感問題上找不到著力點,左右為難。
這一問題已成為國民黨面臨的兩難選擇。在現實面前,國民黨的進一步本土化不可避免,“紮根本土”成為國民黨進行改造東山再起的五大方向之一。但又要與本土意識強烈的民進黨區別開來,以爭取客家人、外省人與本省人的廣泛支援、避免民進黨的本省人政黨格局,就必須維護“中國國民黨”的名義,正確處理本土化與“去中國化”問題。“中國國民黨”具有重要的象徵意義,具有根深蒂固的“中國情結”,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它與祖國(中國)的不尋常關係。這也是“中國國民黨”不能改為“臺灣國民黨”的最重要原因所在。
然而,在民進黨與李登輝激發的島內民粹主義盛行情況下,國民黨要在本土化與“去中國化”之間找一個平衡點並非易事。但國民黨沒有別的選擇,只能在此一問題上找到可行的路線與策略。國民黨已經充分認識到這一點,連戰在國民黨第十五屆臨時代表大會上表示,“所謂的本土化,更不是去中國化,而是重視臺灣當前發展所面臨的問題,優先思考我們2300萬人同舟一命的共同利益”,即提出“臺灣優先,基層為本”的主張。於是國民黨與民進黨都在爭取走一條“中間路線”。不過,民進黨還是最終揚棄了所謂的“新中間路線”,繼續推動以###為目標的極右路線。國民黨似乎已找到屬於自己的“中間路線”,即將本土化與認同中國(“九二共識”)融為一體的中間路線。國民黨黨報《中央日報》在2002年8月19日一篇“兩條路線的選擇”中闡述了國民黨的路線,“國民黨的本土化,包括:臺灣民眾的利益為優先,以及民主的價值至上;凡居住在這塊土地上的人,都是熱愛這塊土地的子民,誰也沒有資格因統獨立場而懷疑他人的認同;本土化不是惟我獨尊,而是要汲取全球化的養分來發展我們自己的文化特色,利用全球化的力量來擴張我們的經濟實力。在這樣本土化路線之下,國民黨主張兩岸之間在‘九二共識’的平臺之上,彼此仍攜手合作,共同創造兩岸之間的和平與繁榮。”但在民粹主義盛行下的臺灣,如何落實或推動這一路線,仍是國民黨面臨的重要挑戰。
受各界質疑的“3·19槍擊案”改變了2004年臺灣大選結果國民黨的這種定位,雖獲得部分中產階級或知識分子的肯定,但未能獲得更多民眾的認同與支援,還是在2004年臺灣領導人選舉中失敗,國民黨不得不繼續檢討自己的定位與政治路線。
這次大選之後,國民黨成立了由副主席蕭萬長負責的“論述小組”,並經過半年多時間的研究,於2004年8月提出國民黨的政策新論述,並經中常委會議討論,形成“民主、和平、新臺灣——我們現階段的基本論述”,提出國民黨有關“國家認同”、兩岸關係、憲政體制、民主自由、經濟發展、人民福祉、族群問題的七大主張。在最為關鍵的“國家認同”問題上提出:“中華民國自1912年以來就是一個主權獨立自主的國家,也許在有效管轄區迭有變更,在國際政治上屢遭挫折,但是仍不減損其為獨立國家的事實。在目前國際政治環境下,中華民國是臺灣人民利益的最大公約數,我們絕不接受喪失自主性的一國兩制,也堅決反對執政黨恣意變更國號,讓人民陷於戰爭邊緣。今天的中華民國已經和臺灣合為一體,中華民國就是臺灣民主、和平的最大保證。”
然而,這一新論述曾在黨內有很大爭議,也是黨內不同勢力相互妥協的產物。黨內不僅一直存在將“中國國民黨”改為“臺灣國民黨”的聲音與主張,而且在對“臺灣”、“中華民國”的定位與認同上也有很大差異。該論述小組曾提出“中華民國就是臺灣”這一與民進黨基本相同的敏感主張,在黨內引起極大爭議,最後黨主席連戰將其改為“中華民國是臺灣民主、和平的最大保證”,才得以定案。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尋找失去的方向(2)
在敏感的族群問題上,新論述指出,國民黨執政時期,本土化早已是既定政策,本省
《國民黨cc》 第34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