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44部分 (第1/4頁)

希望之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滴滴淚水裡,有對黛玉的同情,也有對自家身世的傷感。

走向革命

彭漣清的父親彭麟書雖是個軍人,卻喜讀書,自稱“戎馬書生”,頗有些民主思想,主張男女平等。他在神志清醒的時候,曾留下一定要送四個女兒上學的遺願,也留下一筆教養費,因此四姐妹的學業倒得到了保證。漣清小學畢業後,進入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師範學校。因校址在長沙城郊的古稻田,人們簡稱稻田師範。由於彭漣清容易激動流淚,又寄往在外婆家裡,同學們常開玩笑稱她為林黛玉。然而,在稻田師範的校園裡,倔強的彭漣情卻擺脫了家庭環境造成的孤僻,形成了愛說愛笑的性格。

彭漣請入學不久,稻田師範的校長就換成老革命家徐特立。徐老熱愛教育事業,疼愛學生。他教育女孩子們破除封建禮教,鍛鍊體魄,追求真理,從不為小事苛責她們。學生們都親熱地喚他“外婆”。正如在慈愛的外婆跟前要撒撒嬌一樣,一些調皮的小姑娘常愛跟徐老開點玩笑,然後拍手大樂。漣清也是這些淘氣包中的一個。

彭漣清雖調皮、淘氣,但學習成績不錯,特別突出的是作文。她從在北京當教授的二舅楊樹達的書堆中找到一本《新青年》的合訂本,受到其中文章的影響,就學著用白話文寫小說,發表在學生自治會的刊物上。接著她又看起了《嚮導》。從此,彭漣清的倔強和熱情就轉向對革命的嚮往,越發敢說敢幹起來。

1924和1925年孫中山先生的北上和逝世,以及五卅慘案,使彭漣清更加熱血沸騰。她和同學們組織了宣傳隊,到處去宣傳、募捐。她還和同班好友李慧、彭媛華一起,辦了個小小刊物《心潮》。她們在《心潮》上寫文章談國家大事,談殖民地解放,談婦女問題,還談新文學,在進步師生中頗得好評。因此她們三人被稱作“稻田三傑”。接著,三傑又帶頭鬧起了學潮。在軍閥趙恆惕的反動統治下,不處分這三個學生是不行的。徐老為了保護她們,便讓她們提前一年離校,到北京考大學去。

彭漣清和兩位同學來到北京,正值國立北京女子師範大學“驅羊運動”之後,北洋軍閥政府的教育部宣佈解散女師大,成立北京女子大學。原女師大進步學生在以魯迅先生為首的進步教授的支援下,與反動當局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決定在困難的條件下,自己把女師大辦下去。魯迅、許壽裳、沈尹默等教授自願義務教學。當時有些人認為女子大學是政府承認的正式大學,條件好,勸她們考女子大學,而她們卻堅決報考了女師大。

1925年秋,彭漣請進入女師大後,積極參加各項進步活動,很快結識了趙世蘭、劉亞雄等進步同學,常和她們一起去聽李大釗作報告,聽趙世炎講馬列主義課。蕭三當時是共青團北方區委書記,更是常和她們談問題,還教她們唱國際歌。

1926年3月18日,彭漣清和女師大的同學們一起,參加天安門前反對八國通諜的國民大會。會後遊行到鐵獅子衚衕段祺瑞執政府前請願。反動軍警開槍時,群眾紛紛躲避。轅門處,有人被擠倒,許多人紛紛隨之倒下,一層壓一層堵滿了門洞。頓時,中彈的,踩死的,壓傷的,亂成一片。虧得一些已跑出轅門的男學生趕來營救,把堵塞在門洞裡的人逐個往外抽。彭漣清是個細高挑,躺在門洞裡,肩膀也比周圍的女同學突出一截,因此被較早地抽了出來,未受重傷。但她的棉袍卻已被身邊不知那位受難者的鮮血染紅了一大片。

3月中旬在北京本應是轉暖的季節,但這天卻紛紛揚揚地下起了大雪。潔白的雪花,摻和著愛國青年的鮮血,映在彭漣清的眼裡,憤怒與悲痛,激盪在她的心中。她盡力搶救、護理受傷同學,向群眾控訴北洋軍閥的暴行。

“三·一八”慘案發生後,北洋軍閥政府竭力製造反動輿論,歪曲事實真相,在《現代評論》雜誌上發表汙衊殉難烈士楊德群的反動文章。彭漣清就和李慧、彭媛華、雷瑜等寫了為楊德群烈士辯證的信,發表在該刊和女師大週刊為“三·一八”慘案出的專輯上。信中介紹了楊德群烈士一貫的愛國表現和崇高品德:“楊女士這回為愛國心所驅使,參與這最文明的外交請願運動,慘遭當道豺狼屠殺,在這共和民國中,竟演此古今中外所未有之大慘劇。彼賣國賊亦自知罪大惡極,乃欲嫁罪於人,以圖卸責。而造謠之徒,也就因而隨聲附合,顛倒事實……茲待據實辯明,希先生履行更正之責,速為披露,以明真相……”

就在這年的春天,彭漣清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北國華年

彭漣清入黨後,先後擔任過支部書記和北方

《二十世紀中國著名 美術家》 第44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