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68部分 (第1/4頁)

希望之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叵虼醋韉母叻迮實恰�

創作道路上的冷靜思索

《女人集》收錄了韋君宜參加革命以來寫作的大部分小說,可以看成是作家的一部代表作。其中包括她在老解放區寫的3篇,“文化大革命”前寫的12篇,1976年10月以後寫的2篇。這十幾篇作品,記錄了作家幾十年的鬥爭生活,也真實地勾畫了“一個知識分子在黨的教育下,這些年來一直在想些什麼和幹些什麼。”“先是誠心誠意地接受思想改造(《群眾》、《三個朋友》);再是使勁謳歌黨、謳歌社會主義新人新事和革命傳統(《阿姨的心事》、《獎品》及關於長辛店的那幾篇)。在漚歌的同時,也依稀地看到我們社會主義社會里一點點小灰塵和小波折(《女人》、《訪舊》、《畸人》),寫出來是想把它拭掉”。

如果說,過去作家所漚歌的,確實是她自己感受到的美好的東西,那麼,在粉碎“四人幫”以後,她寫的一系列作品仍然是她親身感到的社會上“存在著不小的陰暗面。”製造這些陰暗面的人,正是“四人幫”以及一些“挖”社會主義,“偷”社會主義的人。不斷地探索生活發展的動向和規律的現實主義創作精神貫穿在她作品的始終;毫不掩飾的真摯情感,是作品的靈魂所在。使人信服,令人深思。

《女人集》中《清醒》和《參考資料》兩篇作品,表現了已經老去的思想單純的幹部對於這些複雜問題的思索。在思想內容上,它們有著密切的聯絡,描寫了兩代人,經過十年浩劫之後,對現實的思索。一類是周青雲和母親式的老幹部,年青時曾真誠地追隨革命,出生入死。組織上的話,她唯命是聽,即使在幹校接受改造時,也依然如此。但在“文化大革命”的非常時期,她的思想發生了猛烈的震動,對於過去宣傳工作中存在的欺人說謊,不講真話的不良傾向,產生了懷疑和動搖。他們從溫沌的狀態中驚醒了,終於發出了振聾發聵的吶喊。“我老實錯了嗎?我應該學乖巧點去哄哄他們嗎?不!我不!一切歪曲和謊話永遠是可笑的”。

另一類人是《參考資料》中的兒子,從小在革命環境中,在父母安排的“蜜罐”中長大,受過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教育,單純、幼稚,最相信馬列主義。他認為這是天經地義,並不是因為“馬列主義比非馬列主義有什麼好處;他並不知道馬列主義以外的任何主義。這種教條式的、填鴨式的教育,使年輕人思想簡單,精神虛弱。當席捲全國的”風暴“掀起之後,他立刻迷失了方向,驚惶失措,盲目追隨。隨著鬥爭的深入,當他看清”四人幫“的騙局的真實內幕之後,便又虛無得一乾二淨,什麼理想、事業、信仰、前途,只是一片真空。”這裡的生活沒有真理,沒有忠誠,沒有理想,沒有糖也沒有蜜。“兒子這一代人出現的思想真空,是時代的產物。隨著時代的前進,年輕一代的心靈創傷是會得到治癒的,對此,作家充滿了信心。母親在給兒子的信中寫道:”我想過,像我青年時代經歷過的那樣一個世界,都還能夠改變,就因為有我們這樣一群呆丫頭、呆小子;現在這局面,如果也有這樣一群人,難道就改變不了嗎?那麼厲害的'四人幫'不是已經垮了嗎?“

兩代人的思考是現實的,也是深刻的。儘管有著尖銳的矛盾和衝突,一定會在社會的巨大變革中消除的。小說的主人公在思考,作家也在思考。這種思考是可貴的,是作家莊嚴責任感的具體體現。

隨著時代的前進,韋君宜在創作中對過去和現時的思考更加深化,深入到解放後她所經歷的各種政治運動及她親眼看到、親身經歷過的人和事,深入到人的靈魂深處、人性的根本。八十年代以後,韋君宜創作的主題,常常是人性的洗禮。她深沉地反思在慘無人道的日子裡,對人性的摧殘、扼殺乃至毀滅的悲劇,以及由此造成的歷史倒退。

1980年夏,與她共同生活了近四十年的親人——楊述逝世了,她默默地承受著失去親人的不幸和哀痛,嚥下了滿腔的淚水,接連寫了兩篇感人肺腑的散文《當代人的悲劇》、《蠟炬成灰》。這是兩篇感人至深的文章,追述了楊述一生的不幸遭遇;以樸素無華的文字,剖析了一個共產黨人對黨、對人民的赤膽忠心;描述了他們夫婦之間的深厚情誼。當作家和讀者一起沉浸在情感的溪流中時,她卻將筆鋒一轉,把他們引到高高的山巔,進入嚴肅的思考之中。楊述是一個真誠的革命者,他把自己的一切都獻給了共產主義事業。但歷史卻在一瞬間把所有的問題顛倒了,楊述直到生命的最後,還在日夜企盼著得到一個公正的結論。韋君宜在《當代人的悲劇》中稱“文革”時代是“一臺磨碎人的精神的

《21世紀初中國女作家》 第68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