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38部分 (第1/4頁)

希望之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獨裁統治的合作者,後來變成武裝討袁的領袖)作了類似的政治上 180 度大

轉變。

袁的中央集權政策未能奏效。他實際上屈服於日本的“二十一條要求”

就是最新的、最有說服力的證明。袁的帝制計劃以一種奇怪的方式成了許多

人共同有份的政治上失敗的替罪羊。因此,當袁在 1916 年 3 月取消帝制計劃

重任總統時,他沒有采取什麼措施壓制反抗的火焰。

進一步思索,我們可以作這樣的推測:從總體上說,國內社會名流的情

緒已經轉變為反對獨裁統治了。這種情緒至少是可以理解的,因為袁對 1912

年、1913 年有限選民所支援的政黨實行了嚴厲鎮壓的政策,並解散了為廣大

社會名流在政治程序中提供直接發言權的各級議會。這種情緒普遍存在影響

了行政人員,這就是帝制運動初期,官員普遍不滿的原因之一。它也可以解

釋,為什麼在某種程度上由獨裁統治的背叛者領導的反袁運動,會返回到民

國自由主義時期,把為立憲政體、代議制政治和聯邦制的綱領而奮鬥看作是

恰當的。③

反對袁復辟帝制並繼而使他退位的武裝鬥爭在幾個地區進行,從未聯合

為一體。孫逸仙的同事,著名的陳其美、居正和蔣介石,在其國外基地組織

了沿海各地的進攻。1915 年 11 月袁在上海的軍事代表遭暗殺。12 月初,停

泊在該市的一艘軍艦被起義者暫時佔領,他們試圖爭取整個海軍參加起義沒

有成功。在新的、有高度紀律的中華革命黨領導下,孫逸仙的最大計劃就是

① 梁啟超:《袁世凱之解剖》,見《飲水室文集》,臺北,1960 年,12。34,第頁。

② 梁啟超:《從軍日記》,見《盾鼻集》,第 124—125 頁。

③ 白蕉:《袁世凱與中華民國》,第 326 頁。

在山東建立一支小型軍隊,並爭取同當地的同盟者一起在 1916 年春為革命佔

領該省省會。明顯依靠日本人的錢和日本人的保護,降低了這支部隊有能力

在山東的日本鐵路線上佔領據點的意義。

討袁運動的中心事件是協調一致的、以雲南為基地的武裝起義,雲南那

個地方沒有北洋軍隊駐紮。孫逸仙的新黨沒有在雲南起義中起直接作用,雲

南起義的凝聚力來自建立滇軍的共同經歷。這支軍隊作為國家現代化武裝力

量的一部分,最初建立於清朝末年。其效果在雲南特別良好,中國許多訓練

有素的年輕軍官參加了滇軍。其中之一是湖南人蔡鍔,他在 1913 年年底接受

中央政府的職位前,是革命後省政府的首腦。蔡曾經直言不諱地擁護中央集

權的國家政體,並與 1914 年解散各級議會有很大的牽連。但是他後來對袁的

幻想破滅。帝制運動發起後,他暗中與梁啟超等人策劃,反對袁的陰謀。他

們秘密離開北方,去接受新的任務。

梁 1915 年 12 月中旬到達上海,他利用其個人威信和文學天才為討袁事

業募集了更多的追隨者。大約同時,蔡和其他滇軍過去的軍官返回雲南,他

們同當地的軍官一起領導了討袁戰役。返回雲南的軍官有江西省的李烈鈞,

他是滇軍的老戰士,是 1913 年夏孫逸仙反袁的同志。雲南的軍事首腦唐繼

堯,同這個政治觀點上根本不同的集團有共同的學歷和晚清時在滇軍的共同

經歷。他參加了起義。

這些事情,梁啟超的著作和若干年後紀念蔡鍔的、近似崇拜的文字介紹,

已為世人所熟知。當時這兩個人的重要性是不可爭辯的,但是把 1915 年秋梁

氏的天津寓所描繪為雲南運動的唯一發源地卻是失真的。雲南的軍官自 9 月

以來就在當地秘密討論抵制帝制的問題。蔡鍔 12 月返回雲南所起的激勵作

用,是由該省一部分軍事領導人的革命傾向性決定的。他的威儀有助於說服

動搖分子,加速作出向袁的部隊發起攻擊的決定。①即使蔡不返回,某種形式

《《劍橋中華民國史》下卷》 第38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