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部分 (第1/4頁)
希望之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年出版的受到喝采的《國故論衡》中,以更富於學術性的形式表述了這些觀
念。①政治上,章-康論爭與政治家派系的“改良”與“革命”的對抗相聯絡;
思想上,與儒家傳留的相互對立的版本即古文-今文經典之爭相一致。結果是
成為兩種形成對照的考察聖人的現代方式,依照新儒學和帝國正統觀念的標
準,兩種方式同樣是異端的,因為兩者都不承認把傳統上公認的經文當作上
古真正的黃金時代的傳留物。②
在康有為手中,早期漢代口傳經典的今文傳統,暗示了一種孔子作為宗
教建立者的固有解釋,孔子確曾在公元前 6 至 5 世紀創立準則作為他自己預
言的大同景象的傳播工具。康的論證在學術上是複雜的,依靠找出語言學上
的根據而認為劉歆在公元 1 世紀樹為權威的版本,是政治上被人授意的贗
品,並認為其原作的年代不早於孔子自己生活的時間。可是,斷定經典是預
言書,使相信它們包含一個關於遠古歷史真相的真實核心成為不可能。如康
的批評者們所指出的,如果劉歆是作偽者,那麼孔子也是作偽者。①康提出一
個儒家傳統中沒有前例的選擇:或者神秘地信仰孔子是一個超越歷史的人
物,或者懷疑經典記載的儒家黃金時代有任何歷史的根據。
而且,這種懷疑主義產生了一個必然的結果:經典,不再被當作準則,
必須在現在認為產生了它們的時代的歷史條件中被理解,也就是被當作出於
政治動機的杜撰,目的是用來支援周代的“后王”或他們的後繼者西漢皇帝
的合法性。對康有為的批評者來說,他的理論既提出了一個虛假的作為神聖
信仰的創立者的孔子形象,又提出了對儒學的真實的、令人惋惜的評價,把
它當作帝國曆史之中的國家強權的工具。康有為的理論不是把這種學問看作
思想體系,反映一個時代的價值和優先考慮的事情,而是把它看成一種歪曲,
透露了歷代知識分子政治家妥協的道德觀;和有助於真理相比,他們的學問
更多地有助於發跡,最終促成了帝國的衰落。從這個意義上說,康的哲學和
歷史論文轉而不利於它們的作者,宣告了康、梁的改良運動是儒家謀求升官
發財的“經世”傳統的一種當代的表現。②
① 章炳麟:《國故論衡》。
② 周予同:《經古今文學》。
① 侯外廬:《近代中國思想學說史》所引,第 789 頁。
② 今古經文之爭對民國早期歷史編纂學的影響,在勞倫斯?A·施奈德的《顧頡剛與中國新史學》中有分析。
為了配合這種對今文儒家的攻擊,章炳麟依靠更為傳統的“漢學”傳統:
孔子“述而不作”、“六經皆史”——即尚存的關於早期周代朝廷的政府記
載片斷。不過,章利用這些先例既奚落了那種儒家學說可能是基督教似的宗
教的見解,也推而廣之,斷言儒家學派並沒有特許的傳播關於社會道德的使
命。在否定儒家調整社會的歷史作用方面,他既否定了它的“內聖外王”的
聖人品格的基本模式,也否定了帶有傳統政治文化特徵的學者-治國之術的共
生現象。取而代之的是,他自己的孔子是中國歷史上創立第一個民間(與朝
廷倡辦相反)思想學派的學者——既是學術工作中“科學”地忠實於事實的
先驅,也是值得讚美的把知識分子的使命從權力腐化中分離出來的先驅。
大多數早期的“國粹”堅決支持者在他們反對今文烏托邦改良主義中,
並沒有一直追隨章炳麟否定孔子是中國最主要的道德主義者的意見。相反,
當他們汙辱康有為是一個追求名望的聖人理想的敗壞者時,他們仍然沒有超
過更標準的儒家人本主義反迷信的極限。章炳麟的思想超出了那種膚淺的理
性主義和道德主義,導致了最早從根本上對在整體上作為改良宇宙論基礎的
進化原則的新傳統主義的批判。1903 和 1908 年之間,章在許多反滿的革命
期刊中發表的對改良主義
《《劍橋中華民國史》下卷》 第53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