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出兵(三) (第1/3頁)
木林森444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聽完了沃爾科夫上校的講說之後,大津佑樹大佐在心裡首先將北極熊鄙視了一番。
大津佑樹大佐也是一路打出來的軍人,說是身經百戰也不為過,自然聽得出來沃爾科夫有意誇大了敵軍的數量。
因為一支五百人左右的軍隊,絕不算是一個小數字,八國聯軍攻佔大沽口是在6月17日,到現在己有近三個月的時間,清軍早就被打散了,保持一支五百人左右規模軍隊的可能性並不大,而且在沒有穩定後勤補濟的情況下,是根本不能支撐這麼長的時間。當然,如果清軍是靠搶掠為生,到也不是不能生存下去,但這樣一來必然會造成不小的動靜,在聯軍的眼皮底下,不可能一點查覺都沒有。
按照大津佑樹對沃爾科夫講說的解讀,淸軍的數量很可能只有一百多人,絕不可能超過二百人,當然有幾挺馬克沁機槍也很正常。因為只有這樣,這支清軍才能在大沽口附近生存這麼長的時間不被聯軍發覺。
不過大津佑樹也並沒有高看清軍的戰鬥力,並不認為一百多清軍,最多二百清軍,能夠成功的伏擊八十餘俄軍士兵,並且能夠擊斃七十餘名俄兵。但大津佑樹對此自有自己的解釋,那就是這支清軍一定是得到了老百姓的幫助。
和其他各國不同,日本與中國確實可以算是近鄰,互相之間的交流來往可以上逆到漢朝,因此對中國的瞭解,要遠比西方的帝國主義深刻得多,而且自從日本開始明治維新之後,就將中國視為征服、掠奪的對像,有不少日本學者、軍人都對中國歷史、文化也作了十分深刻的研究,而大津佑樹就是其中之一。
而透過對中國歷史、文化的研究和了解,有一部份日本學者、包括大津佑樹在內,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可以看不起中國皇帝,也可以無視中國的官員,還可以輕看中國的軍隊,但絕不能低估了中國的老百姓。儘管中國的老百姓軟弱、怯懦、受了欺負也只能忍氣吞聲,逆來順受,但被壓制得走投無路時,爆發出來的力量是極為可怕的,這一點在中國歷史上有多次的體現,無論是強盛無比的漢朝、輝煌一時的唐朝、騎射無敵的元帝國,也包括現在清國的前任,也曾經縱橫四海,稱雄一時的明帝國,都直接或間接的亡於中國的農民起義,包括現在向淸帝國,在三十多年以前,也差一點亡於農民起義。
在五年以前的乙末戰爭中,也讓大津佑樹第一次親身體體驗了中國百姓的這種可怕力量。
乙末戰爭可以算是甲午戰爭的沿續,甲午戰爭之後,清政府與日本簽定了【馬關條約】,除了鉅額的賠償之外,還將臺灣割讓給日本。但這一決定卻遭到了臺灣原居民的強烈反對,在清軍將領,黑旗軍統領劉永福,以及臺灣原居民義勇軍的領導下,對曰軍進行了激烈的抵抗。因為這一場戰爭發生在甲午年之後的乙末年,因此歷稱為乙末戰爭,而日本將這場戰爭稱為臺灣討伐之戰。
不過在甲午戰爭中,無論是朝鮮戰場、海戰、還是山東戰場、遼東戰場上,都是威風八面、所向披靡的,打得清軍丟盔棄甲、望風敗逃的日軍,在小小的臺灣島上,面對著只有少量清軍,而是以臺灣原居民為主,自發性組成的抗日義勇軍,卻遭到了前所末有的強烈抵抗。
日軍於1895年5月29日,登陸澳底(今臺北縣貢寮鄉境內)開始,前後遭遇到在隆恩埔、分水侖、八卦山、斗六、八掌溪、臺南、步月樓等地的層層抵抗,最後日本分兵於10月26日在臺南登陸,南北夾擊,一直11月26日正午,日軍全力攻擊位於火燒莊(今屏東縣長治鄉長興村)的六堆客家軍大本營。日軍以較為優勢的武器及火力擊退六堆客家軍,並放火燒燬鄰近各聚落,至傍晚返回阿猴街,為乙未戰爭最後一場戰役。才算是基本平息臺灣義勇軍的低抗,基本控制檯灣的局面。但一直到現在,臺灣原居民依舊抵抗不斷。
在這前後近半年的時間裡,日本一共出動了近衛師團與第二師團這兩大師團,合計約3萬7千餘人,馬匹7千餘頭,軍夫與後勤預備部隊近十萬餘人,共計陣亡一萬四千餘人,傷者多達二萬六千餘人,其中包括領軍的近衛師團長、陸軍中將,皇族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及第二旅團長山根信成少將。無論是傷亡數量,還是陣亡的大將,都要遠遠超過甲午戰爭。(注1)
參加乙末戰爭的時候,大津佑樹大佐還是中尉軍銜。原來以為在朝鮮戰場、中國戰場上輕鬆的戰勝數萬正規清軍,並且殲滅了強大的北洋艦隊,要掃平臺灣島上的小小土著,那還不是手到擒來,徵臺戰役,不過是一次輕鬆的軍事散步而己。
但到了臺灣之後,大津佑樹才知道
《橫掃晚清的無敵艦隊有聲小說》 第三十章 出兵(三)(第1/3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