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 (第1/4頁)
隨便看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德光看來無疑是忘恩負義。於是大怒的耶律德光連年進攻後晉。雖然後晉軍在作戰中獲得了像陽城之戰這樣巨大的勝利,但架不住無險可守,契丹人想什麼時候來進攻就可以什麼時候來。後晉軍卻處在輸不起的境地,一旦關鍵性的會戰失敗,國家也就只有滅亡了。在抗住了前兩次大規模進攻後,第三次終於崩潰,大軍統帥杜重威在被包圍後向耶律德光投降,契丹人長驅直入攻入開封,後晉亡國。
直到這個時候,耶律德光才發現,在賽場上,已經沒人比他的拳頭更大,那麼,也應當由他來坐莊了。於是他在開封以漢人的禮節登上皇帝的寶座,改國號為遼。可是,中原的老百姓並不買帳——契丹人的軍隊是不管後勤的,要吃要用就出去搶,他們管這個叫“打草谷”,進入中原後,他們也照此辦理,四處大肆搶掠——各路武裝紛紛抗擊契丹侵略者,小股遼兵不斷遭到殲滅,令耶律德光發出“我沒想到中國人如此難制”的感嘆,不得不下令撤退。就在撤退的路上,相州人民起來反抗,耶律德光下令攻城破後進行大屠殺,男子全部殺死,女子都隨軍帶回草原。契丹兵殺人殺到最後甚至玩出把嬰兒拋到空中用刀捅死的花樣。後來駐守相州的官員光掩埋的屍骸就達到了十餘萬具。
撤出開封的時候正是四月,天氣正熱,習慣生活在北方塞外的耶律德光很快就水土不服生了病,走到半路就翹了辮子。傳說他去世的地方叫“殺胡林”,不過也很難說這個地名是原來就有的,正好被他撞上了,還是後來宋人專門起來噁心遼人的。
天氣酷熱,屍體會很快腐爛,契丹人為了把耶律德光的屍體運回草原,就把他的肚子剖開,摘除腸胃,在裡面放滿了鹽,直接把皇帝整成了好大一塊醃臘肉。中原的百姓管這叫“帝羓”,我們可以將這兩個字理解為皇帝牌臘肉。
遼太宗耶律德光之死引發了一場大規模的分裂——遊牧部落聯盟為了爭奪最高統治權導致的內部分裂可以算是常態,不發生才奇怪。這其實也可以算契丹草原帝國的一次危機。但老天又幫了契丹人一把——中原的大小軍閥繼續醉心於拳頭比大小的比賽,對於契丹,只要他們不來添亂就行了。和部落聯盟不同的是,已經走在通往集權帝國道路上的契丹並沒有像之前的匈奴、突厥那樣分裂下去——他們分而又合了。
接著即位的遼世宗耶律耶律阮、穆宗耶律璟無論是雄才大略還是能力手段都不能和阿保機、德光這樣的強人相提並論。但他們的時代卻是契丹帝國史上最關鍵的時刻——就在他們的時代,契丹正式完成了從部落聯盟到集權帝國的蛻變——從他們自身就可以看出。靠強人維持的政權很常見,草原上出現過太多,但在強人死後,大多免不了四分五裂的命運。而只有常人甚至庸人都能維持政權的穩定和整體性的時候,這個政權才是真正進化到了有嚴整的政治架構的集權帝國。耶律德光滅後晉,真正接觸到了中原政權的組織形式,他帶回的大量後晉高階官員也為契丹政權結構的最後完成提供了極大的幫助。就在這個時代,日後遼帝國的基本政權結構最終固定下來。
談到遼帝國的政治架構,卻是出了名的複雜。遼帝國根本的政治組織結構是啥?可能會有許多人說是南北面官制度,南面官以漢制制漢人,北面官以契丹制制契丹人。正確,但不完全正確。因為還有一個根本,斡魯朵制度。而偏偏這兩個制度還是相互交叉,相互滲透的。
每個遼帝上臺的時候,都要從各個契丹和其他遊牧部落以及生活在州縣中的漢族、渤海族人民中抽調出一部分,脫離國家政府,組成自己的私屬遊牧集團,這就是斡魯朵,漢語的意思是“行宮”。這個遊牧集團一旦產生就不再解散,在皇帝生前,它扈從著皇帝在國內四處遷徙遊牧,皇帝的所有子孫後裔(除了即位為新皇帝的)也隸屬於這個斡魯朵。而在皇帝死後,則作為先帝的遺產,追隨著新皇帝繼續履行扈從的職責——雖然新皇帝也要組建自己的斡魯朵。終遼一世,共有九位皇帝,兩位當權太后,一位皇弟和一為權勢滔天的大臣組建了十三個斡魯朵,稱為十二宮一府。斡魯朵由於是皇帝的私屬,所以並不歸政府管轄,組成它的各族百姓也不由國家管理。在它的內部,也有南北面官之分,由北面官管理部族百姓,由南面官管理漢族和渤海族百姓。而按遼的兵制,每個成年男子都是士兵。我們可以發現,斡魯朵這個巨大的遊牧集團實際上是皇帝手中隨時都掌握著的一隻可觀的軍事力量。
在跟隨皇帝遷徙之外,還有一部分漢族和渤海族百姓,他們定居分佈在全國各地,但也屬於斡魯朵,也不是國家的齊民編戶,稱為蕃漢轉
《宋師長小說》 第13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