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第1/4頁)
閒來一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由此便知,學問最先,博學審問後才知道今後應當如何生存。只有具備了寬仁之心,方可知如何篤行。所謂“慎思之,明辨之”,即“思辨”,也是學問的一部分。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也講到了學習的快樂,可見儒家是堅持學問至上原則的。如果用一句話概括儒家的特徵,那麼我認為應當是“重視學問”。所謂的“學問”必須“博學”,按照儒家的觀點,是不能侷限於某一專門領域。
歷來有“六藝”的說法。所謂“六藝”是指君子者必修的六門科目,即禮、樂、射、御、書、數。“六經”中的“六藝”是指《易經》、《詩經》、《書經》、《春秋》、《禮經》、《樂經》。同樣是“六藝”,哪種解釋更為合理呢?《論語·子罕》中記載:
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執御乎?執射乎?吾執御矣。”
達巷,地名。五百戶以上的集落被稱為“黨”。上面這句話的意思是,達巷人說:“孔子被稱為大哉,他學問淵博,可惜沒有一技之長以成名。”孔子聽到後,便對他的門弟子說:“我要專長於哪個方面呢?駕車還是射箭?我還是駕車吧。”
在此出現了“御”和“射”,由此可見所謂的博學應指的是禮、樂、射、御、書、數六藝。上面這段話表現了孔子的謙遜。
孔子雖通曉六藝,但哪項都不擅長。達巷黨人一邊稱讚孔子為“大哉”,一邊質問道孔子“無所成名”,不知是讚揚還是有其他意味。孔子也苦笑著自嘲,成為哪方面的專家呢?他選擇了一般人認為較為下等的射和御,從一開始便放棄了比較上等的禮、樂和書、數,最後決定還是成為御的專家吧……
六藝中各項技能都擅長,是儒家追求的理想,但儒家對各項技能的重視程度有所不同。如果射箭達到百發百中,但是卻不能計算數字也是枉然。儒家對全能人才評價很高,而對專項人才評價不高。
一段時間以來“全能人”一詞很流行。所謂“全能人”是指在多個領域內都擅長的人。比如繪畫一流的人,還擅長寫小說,並獲得了文學獎;或者傑出的藝人成為國會議員,並且還會寫詩;再或是知名企業領導是一位詩人,等等。這都是儒教追求的理想狀態。
孔子時代騎馬還沒有出現。古典文獻中曾有過關於騎馬的記載,而馬鐙和馬鞍都是在此後才出現的。騎馬技術實際上學自北方民族。孔子時代馬的作用主要是拉車,而人乘坐在車上。因此作為六藝之一的是“御”而不是“騎”。
“射”指捕獵、禦敵之術。孔子時代,“射”作為儀禮之一較受重視。祭祀時,在祭祀場所透過“會射”(集團舉行的射箭儀式)來達到驅逐不祥之物的目的。與“禮、樂”及“書、數”相比,“射”和“御”屬於體力勞動,因此被看做下等技術。孔子在選擇成為哪種專項人才時說,是選擇御呢,還是選擇射呢?——與謙遜相比,玩笑的意味更濃一些。這兩項技能中,射與“禮”相關,略微高階,於是便直言說,還是成為最下等——御的專家吧,這更增加了幽默效果。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多才多藝(1)
“吾執御矣”是孔子對其門弟子所說的話。弟子、門人這兩種說法在《論語》中曾多次出現,而門弟子只出現過兩次。《論語 ·泰伯》中描寫曾子(孔子的弟子。相傳是《孝經》的作者)臨終之時,出現了“召門弟子曰”。臨終時召來之人,必定是弟子中最可信賴之人,甚至可以稱為親人。對於親近之人,開“吾執御矣”此類玩笑自然無妨。關於“達巷黨人”,日本的荻生徂徠( 1666—1728)認為這是一個姓為“達巷”,名為“黨人”的人,雖然意思上解釋不通,但讀法卻沒問題,如同貝塚茂樹作出“有朋,自遠方前來比較”的解釋一樣,讀法有多種,這就是漢文的宿命。
或許是由於說話物件是親近之人,所以孔子的言語便略隨便了些,但是對六藝區別對待,卻是儒家無法擺脫的癥結。所謂的癥結,就是對專項人才的歧視。
開卷第一頁顯示出了對“學”重視,這無可厚非。儒教圈內之所以會出現經濟的迅速發展,重視“學問”起到了關鍵作用。然而,在提倡“學問至上”的同時,也受到了這種思想的限制,對待專項人才——也可以說是技術者或手藝人——不重視,重心都偏向了“學問”。
《論語 ·陽貨》中有孔子教訓弟子仲由(子路)的一段文字,其中列舉了六言(仁、知、信、直、勇、剛)的利弊。這六項本是好的德目,但若不與
《茶與儒釋道》 第5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