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一百四十四章 治水 (第1/2頁)

岸易通易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愛書網"網站訪問地址為

南丘村救命河大壩是五十年代生活及其困難的情況下修築的。因為當時條件有限,勞力不足,技術落後,沒有支援,所以,修築的大壩,標準低,質量差,基礎不牢固,儲水很有限。但是,當時卻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還由於堤壩時間久遠,堤壩低矮狹窄,河底淤積嚴重,儲水已經十分有限。現在呢?別說澆不了多少農田,遇上乾旱年頭,還會乾枯見底兒。

重新修築救命河大壩,是梁鴻信處於集體全盤考慮的結果。他總覽全域性,一切從實際出發,看到的是,整個村莊,沒有一個地方可以和救命河相比,它是村中最重要的水利要地。

既地處村東最低凹地帶,又是村北東西最長的河溝延伸彙集地帶,每年的儲水是最大的,是任何地帶所無法與之相比的。

這次重新修築,梁鴻信和他的團隊,從水利局邀請了勘察專家,對大壩各種資料進行了實地考察測量,並根據考察測量結果進行了重新規劃設計。

老支書梁鴻信的脾氣性格就是這樣,要麼不幹,要幹就幹出成績,幹出名堂,幹到成功。所以,他治下的工程專案和常規工作都是從一而終的,沒有虎頭蛇尾的爛尾工程。

經過準確測量,精心測算,最終確定在原來壩基的基礎上,加寬河堤3米,加長大壩110米,加高河堤5米,並且在修築的過程中,需要清挖河底3萬多立方泥沙。他們馬不停蹄,在開春農忙之前抓住有利時機開工了。

工地上人山人海,機器轟鳴,形成了排山倒海之勢。

中丘公社農機站張站長帶著兩輛鏈軌拖拉機,直接開赴大壩工地。推土、碾壓壩基,風風火火,煞是熱鬧。

全村社員齊上陣,特別是剛剛摘帽的馮老莊、趙金寶等社員們,積極踴躍參加到大壩修築工作之中。他們埋頭苦幹,不怕苦累,連續作戰,爭當標兵。

梁鴻信把全村社員按照生產隊分成三個小組。一隊二隊三隊為一組,負責大壩回填,四隊五隊為第二組,負責清挖河底,六隊單獨為一組,負責水渠清理和水塔修復加固等工作。

整個勞動工地,不論男女老少,幾乎都在拼命地幹活兒。

他們覺得跟老書記幹活有奔頭,絕對不會半途而廢。他們知道老支書的脾氣性格,他沒有花花腸子,他沒有歪歪心眼兒,想的都是怎麼讓老百姓過上好生活。

年輕人推著整車沙土的排子車,風馳電掣般地趕進度,身上的衣服脫了一層又一層,個個都是汗流浹背,步履匆匆。

就連剛出院不久的半拉眼和文明,也來到工地上,揮動著鐵鍁,幹一些在石坑裡不能幹的平整活兒。

你還可以看到,半輩子靠著一張嘴、一個卦辭,幹巧活兒,吃巧食的馮半仙,也一改往日的迷信半仙身份,脫去了先生服裝,架起了排子車,推起了土石方。

隨著救命河大壩的建成,老支書梁鴻信又盯上了早已被人填埋,恢復了耕地的村西原來的舊河壩。這裡主要是一隊的農耕地。一旦大壩建成,可以灌溉80多畝農田。

他要利用救命河大壩攢下來計程車氣,繼續重新修築一個比原來還要大的村西水庫大壩。把自己六十年代初,沒有完成的事業繼續推向前進。

隨後,一鼓作氣,又在村南的南溝裡挖了一個大池塘。

因為南溝地勢凹,乾旱年頭,這裡常有水,把大池塘用石頭砌起來,讓二隊在較高處建一個水塔,水抽到水塔就能澆到溝西二大隊的田地,東邊可澆四隊五隊的田地。

這些他還是不滿足,他又動員第三生產隊在村西閻王溝邊,挖一個大口井。他和大隊幹部、三隊隊長一起考察了這裡的地形。

這裡東邊是村西最高的大山,山坡綿延,面積巨大,每次下雨雨水都流向山下河溝,白白浪費掉了,在山西河溝裡打一眼大口井,越大越好,越大儲存的水量就越多,等以後具備了條件,這裡也要攬上一個大壩。

這個河溝四周幾乎都是三隊的農田,先幫著他們建一個大口井,初步測量可以解決三隊將近100畝的旱地,這樣就可以增產至少兩萬斤糧食,三隊的口糧問題基本可以解決。並且這裡還可以一年收割小麥和玉米兩季糧食。

在梁鴻信老支書引領下,三隊社員熱火朝天,戰天鬥地,很快打響了大口井殲滅戰。不到兩個月完工。

梁鴻信就是這樣,向來說到做到,從來不放空炮,贏得了社員們的一致好評和積極配合。他想到的就能辦到,並且都已成功。

其實梁

《蓬州還魂小說》 第一百四十四章 治水(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