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44章 光華獻策為皇上解困 (第1/2頁)

王文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楊光華跟著徽宗來到垂拱殿,徽宗就把兩篇由他執筆撰寫的文稿,都放在了他的面前,說:“光華吶,你看宰相把你交給他的這一篇也拿來了。我記得你說過,這是你按宰相的意思寫的,對吧”? 楊光華說:“是,本來我就寫了這一篇,是按照皇上您的意思寫的。可是交給宰相後,宰相說我跟他拗著來,根本不符合他的想法。我沒有辦法,只得重新寫過呈給您了。另外按宰相的意思寫了這一篇,交給他的。我知道宰相的觀點立場和想法跟皇上您是不一致的”。 徽宗說:“豈止是不一致啊,距離大著呢,簡直就是矛盾對立。你看,宰相的意思呢,就是想完全按照先帝所定下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去辦。我的想法呢,是每一個時代都有其特點,社會發展了時代也進步了嘛。照搬照抄前朝的東西,那就是教條,我們這個朝代還怎麼能進步?所以我主張要以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先帝留下來的遺產,看待熙寧變法的成果,要以革新的精神、結合變化了的實際情況,去運用這些成果。特別是不能再搞什麼黨什麼派的,誰的思想有利於社會時代進步、誰的觀點有利於國家建設發展、誰的辦法有利於國民生活水平提高,咱就用誰的”。 “你看,你呈給我的這一篇,中心意思不就是這嗎?看來呀,咱們倆的觀點是一致的。可是呢,眼下宰相是首相啊,先帝時期,朝廷所有的大事基本都是章相說了算的,所以他才要求原封不動的把先帝時期的一些路線方針和政策搬過來。我要是想推行我的這些想法那必須有配套的措施才行,而這些措施是需要有宰相帶領著各部門去制定並實行的,以現在的情況來看,肯定是推不下去,宰相一個人就擋住了,更不用說,各部門的首腦們都是宰相培植起來的,他們跟宰相是保持一致的,那我說的話還有用嗎”? “就說一個簡單例子,我現在想調韓忠彥、李清臣,到朝廷來任職,宰相就不同意。按照朝廷的老規矩,皇帝的詔令、制書,都得經過宰相、中書舍人和給事中,這三個人一級一級地分別簽字以後才能透過,然後頒行。不管哪一級不同意,都能直接退回到我這裡。眼下,在宰相這個地方就擋住了,即便宰相同意了,那後邊中書舍人不簽字還是通不過,給事中還有一關,像這麼繁瑣的程式,這麼死板的辦事方法,我想做什麼事能做成呢?根本就沒法辦。所以呀,我想用你寫的這篇論文,改成發往全國的制書,作為一篇在全國實行新的政策和措施的動員令。但是肯定辦不到。唉,難哪”! 徽宗揹著手,仰著頭唉聲嘆氣。楊光華聽著徽宗這一番話,心裡也在琢磨。等徽宗說完了,楊光華就問:“皇上,我能說幾句嗎”? 徽宗道:“你說,你快說,我叫你來就是要聽你說的。眼下只有你,跟我才是真正貼心貼肺的。太后那兒,我又不能大小事情都去麻煩他,要是那樣我就顯得太幼稚、太無能了。 楊光華就把那篇稿子放下,跟徽宗面對面的站著,說:“皇上,您要想變革,要想推行您的一系列政策方針和措施,那就必須先從人,也就是要改革眼下的人的現狀,改變當前這種臣子壓過皇上、相權超過皇權的局面。不然,什麼事情都做不了,更做不成”。 匯總點點頭說,“繼續說,怎麼解決人的問題”。 “我的看法是,人的問題也涉及到一個為皇上服務的體系設計問題。怎麼說呢?不管太祖,還是太宗,當初設計制定相關辦法和規則的時候,是基於當時朝廷和國家建設發展的需要制定的。就比如說你說的宰相、舍人和給事中這個公文三級稽核制,是“虛君共治”理念的一種體現,主要是制約皇權的。這種執行機制,在開國初期是必要的,但現在就不符合實際了。當朝的實際,應該反過來。就是說,所有向全國發布的詔令、制書,應該是由朝廷各部門起草後,報給事中先稽核,然後中書舍人稽核,再由宰相稽核透過,最後經皇上審閱同意後,再由宰相安排門下省釋出,不經皇上同意,一律不能釋出。皇上所有的意見,都是最高指示;皇上籤署的所有檔案,都必須按皇上要求準時釋出並不折不扣貫徹執行,否則將按違命或抗旨論處。要不然,怎能稱皇上的話為聖旨,又怎麼能說是天子之言,一言九鼎”? 徽宗聽到這裡。眼睛立即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兩手用力一拍,“好啊,太好啦!楊光華你真是上天派給我的天使啊,你給我找到了鑰匙。有了這把鑰匙,我就可以很順利的開啟這把難開的陳年老鎖了。好!實在是好”! 光華接著說,“當前要緊的就是要先改革這種體制和執行機制。可是呢,現在您如果要下達朝廷這項變革的詔書或者檔案,肯定下不去,僅宰相這一關都過不了。想想這問題有多怪異吧!皇上要下改革的詔書,只要宰相不同意就發不出去,即便宰相同意了,舍人和給事中有一個

《巔峰對決終極之戰完整版》 第44章 光華獻策為皇上解困(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