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我”何在 (第1/4頁)
明空如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1、引子:真的有客觀實在的世界嗎
——從一個皮球談起
真的有客觀實在的世界嗎?
譬如,我看到了一個“皮球”——
“皮球”是因我的認識生成的呢,還是客觀存在的呢?
唯識論認為:“皮球”的存在依賴於我的認識,在我的認識之外並無實質存在的皮球。
乍聽之下,以為純屬“荒唐之言”,因為可以輕鬆反駁如下:
我離開這個地方,皮球依然在;
別人也可以看到這個皮球,而且看到的是同一個皮球;
即使下一秒我不在這個世界上了,這個皮球依然在;
推理——即使所有的人都不在了,這個皮球依然在。
可是,真的是這樣的嗎?
且耐心看看如下的分析:
首先,“皮球”是那個物體的本質嗎?
“皮球”,首先是人們為這樣的物體所起的名稱,也即“概念”,這個概念只對人類才有意義,對於生活在皮球上面的細菌而言(以細菌的心識來認知),這不是“皮球”,而是它們生存的世界——相當於我們生存的地球。
我說——這是一個“皮球”;
細菌說——這是一個“地球”;
從更微觀的心識來說,比如電子會“說”——哦,這是一個星系;
如果讓量子來說,它會說——哦,這完全是一片“虛無”。
所以,“皮球”——只存在於“我”的認識裡。
第二,即使不論及“皮球”之名,僅從這個物體而言,它是客觀存在的嗎?
“客觀”——是誰在觀呢?
——如果有誰在觀,那就變成了主觀;
——如果沒有誰在觀,皮球就“不存在”,不僅皮球之名不存在,皮球之物之實亦不存在。因為“實”,是需要以參照系來確認的。
如何理解呢?
“客觀”是相對於“主觀”而言,無主觀何來客觀?
所以如果沒有觀者,“客觀”即不存在。
那換種說法:沒有誰在觀,那個“物體”存在嗎?
要知道,所謂的“物體”是需要參照系的,也就是說是需要先有一個觀者選擇了一個參照系之後才能定義的。
因為對於“量子”級甚至比量子更微觀的參照系來說,這個“皮球”是“虛幻”,其上的量子在一瞬間已經生滅變幻了無數次。
所以即使是“物體”也仍是人類思想認知概念的投射,而不是那個物體的本質。
所以,一切的一切均依賴於主觀的“識”而“存在”,“存在”本身就是“識”的認知,在“識”的認知之外,沒有“存在”可言。
什麼是“存在”?對於有神論者,“神”即是真實的存在,對於無神論者,“神”從不曾存在。
“存在”一詞的本質是我們能夠“證實”的“客觀事物”,誰來“證實”,當然是需要由“觀者”來證實,“客觀事物”如何來認知?當然是透過“主觀的觀者”來認知。
所以,歸根結底,離開“主觀”,是不存在“客觀實在”的。
結論:所謂“客觀實在”的“皮球”是不存在的。
推而廣之——客觀實在的世界是不存在的。
感悟:萬物因你而存在,所有的一切其實都是因為有了你,所以才存在——這是上天對你的無邊恩賜!快快謝恩吧!
2、追問:“真我”何在?
——自己與自己的對話與追問
接上篇《引子:真的有客觀實在的世界嗎——從一個皮球談起》——
既然沒有客觀實在的世界,那有沒有一個“永恆不變”的“我”呢?
我們生命的“生、老、病、死”,是我們不能擺脫的宿命?還是我們藉以悟道解脫的機緣?
我們永恆不變的“真我”到底在哪裡呢?
為了深入剖析,首先需要把“我”的概念進行定義:
第一個定義:我——變化之我,即“生、老、病、死”的“我”——暫稱為“身我”;
第二個定義:我——區別於他人的“我”——暫稱為“名我”;
第三個定義:我——“永恆不變”的“我”——暫稱為“恆我”;
哪一個我才是我(真我)呢?
“身我”——若“身我”是我,未生之前,我在何處?百年之後,我又在何處?——如以“身我”
《明空翡翠》 “真我”何在(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