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饅頭掛麵 (第1/4頁)
閒雲小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前文聊過小時候很多吃的東西,只有包子饅頭每次一筆帶過,沒有展開專門回憶,不是米雲村裡沒有包子饅頭賣,雖然只有短短的售賣幾個月,但也給米雲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記憶,小時候的麵湯和包子饅頭在農村也算奢侈品了,一般不上大街不進城也吃不上一頓。大人開玩笑的就是撿一碗麵湯喝就是福氣了。
小時候的包子饅頭和掛麵湯之所以那麼好吃,是因為它們承載著許多美好的記憶和情感價值。還有一點原因就是,南方人一般一日三餐都是米飯為主,基本不碰面食,從小到大能吃到麵食的機會屈指可數,所以每吃上一次都會覺得是神仙美食,人間罕有的美味佳餚,還有餃子也是,米雲印象中上大學,也就是20歲以後才第一次吃上餃子,還是大學期間班上同學組織出去郊遊野炊才有的機會,但在北方可能就是家常便飯了,這是南北地方的飲食文化差異。
米雲現在回憶,20歲後第一次碰上餃子,然後就是在北方工作的三年被動吃過不少餃子,連正餐中午的工作餐每週都會固定安排一頓餃子,可以說被動吃過不少餃子,在京三年,米雲提前預吃完了一生的餃子。吃麵條的時間就會早點,米雲上小學的時候就吃上了,有記憶,還吃過好幾次麵條,還有圓米粉。
米雲回憶吃包子饅頭的時間也在小學階段就有了,吃豆腐腦的時候也在小學,豆漿油條也是,米雲算幸運的,過早就接觸了不少零食小吃,因為米雲從小就進城過無數次,在南方城市,如果是偏遠農村的孩子可能從小一日三餐只有米飯和紅薯的記憶。
米雲雖然從小接觸到各種小吃,但吃的次數有限,有記憶的不多,在家吃個醬油掛麵湯的次數也就那麼幾次,一日三餐還是大米飯為主,從五年級到初三的五年,有次出去村裡的油廠榨油,就和姨夫在油廠旁邊的館子吃了一碗醬油掛麵,小學四年之前吃過幾次掛麵和圓米粉,可能剛好特殊情況,就多吃了幾次,應該是學校的圓米粉沒吃完,被父母帶回家了,米雲在家用大腳盆發圓米粉,用開水燙米粉,應該是公家沒用完的幹米粉,反正米雲記得吃了好幾頓,雖然沒有肉,但有醬油足夠了。雞蛋掛麵偶爾也會買上一小圓柱,偶爾也能吃上一回,記憶有限,反正米雲上初中以後家裡就基本沒有吃過掛麵的任何記憶。但在學校有機會吃到,主要是高中才能吃上,初中三餐還是大米飯。
小時候,包子饅頭不僅僅是食物,更是與家人、朋友共度的美好時光的象徵。它們往往與特定的場景和經歷緊密相連,比如與家人一起去菜市場買包子,或是學校門口的豆沙小饅頭,這些經歷使得包子饅頭具有了超越食物本身的意義。
此外,小時候的包子饅頭通常是由家人或麵點師傅親手製作,使用傳統的製作方法,如老酵母發酵,這種手工製作的食品不僅味道獨特,還蘊含著家的溫暖和親情。
隨著時間的推移,生活節奏加快,許多傳統的製作方法逐漸被現代化的快捷方式所取代。現代生產的包子饅頭雖然便利,但少了手工製作的溫度和獨特風味。加之,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對食物的口味和需求也在變化,小時候的味道因此成為了一種難以複製的回憶。
此外,小時候的包子饅頭往往是在物資相對匱乏的年代製作的,使用的食材較為簡單,這種簡單使得味道更加純粹。例如,豬肉粉條包子可能在現代看來口味較重,但在當時卻是極大的滿足。這種味道與當時的生活背景緊密相關,構成了獨特的味覺記憶。
掛麵,曾經的“奢侈品”。手工掛麵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飲膳正要》所記的“掛麵”,是中國有關掛麵的最早記載。而在敦煌文書中不止一次出現“須面”,並被裝入禮盒送人。
一生都在做掛麵老師傅說,在改革開放以前,因為漢濱北山麵食少、粗糧多,一般人家的生活都以玉米為主,有些麥面平時都不捨得吃,到了年底,便會請來掛麵師傅把它吊成空心掛麵,到了正月,包上兩斤、配些禮品,是給要緊親戚拜年最好的禮物。
平時誰家有姑娘找了物件,男方到女家去定親,所拿的聘禮中,用報紙包一包掛麵,外面貼張喜氣的紅紙條是必不可少的禮品。
結婚後,新人回門時,招待新女婿的桌子上也不能沒有一碗雞蛋掛麵。新郎把“喝掛麵湯”視作一種高規格禮遇。
看到桌上熱騰騰的一碗雞蛋麵,即便不動筷子也會很喜歡,這說明岳父岳母對自己的高看。要是誰家生了小孩過“二十天”,這一天要緊親戚們都會帶著賀禮來“看月子”。在賀禮中除了送給孩子的衣物外,掛麵和雞蛋也是必不可少
《80後的一些回憶》 第167章 饅頭掛麵(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