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92部分 (第1/4頁)

無邊的寒冷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位猛漲,江河湖沼皆發大洪水。在正陽城的白甲軍因為湄水、淮水水位猛漲,不得不冒雨放棄正陽後撤到盛唐暫避。

到八月初,淮水流域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洪水,農田村舍被毀、百姓流離失所,不少地方都是一片澤國。在大自然的威力面前,人在這一刻顯得是那麼的渺小和無助。這場大災來臨,讓本來就飽受戰亂之苦的淮南百姓更加的困苦,壽州、濠州、泗州、滁州、廬州、揚州等地流民數十萬計。

面對洶湧而來的十多萬饑民百姓,壽州李重進、濠州張永德、泗州趙匡胤、滁州向訓等周將紛紛上書周主柴榮請示如何處置這些百姓。柴榮的回覆很簡單,以糧濟民,後續會有糧食補充過來。

周軍諸將紛紛開啟糧庫接濟災民,下蔡囤積的糧食如流水般往南輸送,壽州、濠州、泗州等沿淮州縣由水軍運糧,滁州稍遠但也派出了糧隊運糧過去接濟。好在向訓攻破滁州之時得了唐軍的十萬斛糧食,加上運來的糧食勉強夠接濟災民和軍隊自用。

而唐軍的做法則是完全相反,揚泰楚等州縣根本無多餘的糧食賙濟百姓饑民,唐軍控制的州縣紛紛開始驅趕百姓饑民。兩年的戰爭讓南唐積蓄的家底差不多都用盡了,如今還要應付淮南、吳越的戰事,唐廷根本拿不出多餘的糧食來餵飽災民。於是乎,淮南大地上,災民們哭聲震天、扶老攜幼紛紛往周軍控制的州縣逃難,他們聽聞那邊才有吃的。

在廬州的近十萬災民把龍彥塵嚇了個半死,他也沒有那麼多的糧食餵飽這些災民,好在徐皓月來了書信,讓災民們遷往盛唐就糧,龍彥塵阿彌陀佛的唸了多少遍,真把徐皓月看做了活菩薩,在廬州的百姓便走了百餘里的路到盛唐就糧。

此刻英山的梯田顯示出了它的好處,都是在高出,不怕洪水影響,大雨來臨之時,梯道之間也做了洩水的溝渠,各梯田之間的多餘的水都順山勢排到山下匯成水流,直接流入湄水去了。但英山、盛唐等地地勢低窪、平地上的農田還是受了災,也有數萬的災民。好在英山的存糧甚多,餵飽這十餘萬的災民不在話下。…;

這倒讓張從顏、劉逸軒等人大大的驚訝,都言徐皓月的遠見卓識,若沒有徐皓月開墾梯田、購進佔城稻的積穀防饑之策,這次大災只怕英山和盛唐也要斷糧了。聽了這些讚揚的話語,徐皓月倒是大大的汗顏了一番,還好沒人說他是烏鴉嘴。

這場大災禍好像就是為周軍安排好的一般,周軍不遺餘力的賙濟百姓,正好將懷柔之策發揮到了極致,一時間淮南大地除了廬州、盛唐、英山、蘄州、舒州少數地方之外,其餘各州縣的百姓都受了周軍的活命之恩,對周軍的態度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唐軍的無情也讓淮南百姓的心徹底涼透了。

大災之後便是大疫,徐皓月也知道這個道理,早早的讓孫庭運帶人準備防範疫情爆發,給百姓傳授防範疫情的一些知識,比如一定要將水燒開了再喝,飯前便後要洗手等等。也好在盛唐在湄水上游,水源尚算潔淨,而且孫庭運等人熬製的大鍋預防疫病的湯藥也起來作用,英山、盛唐沒有爆發疫情。

但其他地方就沒有這麼幸運了,各地相繼爆發了疫情,周軍、唐軍也被波及,不少兵卒都病倒了。徐皓月讓孫庭運帶著人手分散到各州去贈醫施藥,倒是讓這老道得了個神醫的美名。孫庭運得了徐皓月的授意,沒有周唐之分,只為救民,每到一地就看症試藥,他的方子很是對症,又把預防的方子傳授給當地的郎中。經過孫庭運和他弟子們的努力,淮南的疫情得到了控制,但還是有十多喪命。在疫病面前,老天爺是公平的,周唐兩軍都有兵將病亡,各州縣平民之中病亡的有百姓也有富豪貴胄,在死亡的權力上,人都是一樣的,就像生下來的權力一樣平等。

在大水退去之後,徐皓月廣招流民百姓在英山、盛唐等地開墾種占城稻自救,又從百姓中招募了精壯參軍,白甲軍兵卒糧餉優厚,百姓人數有多,紛紛踴躍想加入白甲軍。眾營官紛紛動手挑人,將白甲軍擴充到了五萬餘人。

由於軍伍擴充,原來徐皓月偷懶照搬的營連排班的編制不夠用,而且再和唐軍交流的過程中,徐皓月發現這稱呼上也格格不入,人家也不明白你一個連長管多少人,算個什麼官,而且這次上奏唐廷報捷之後,唐廷給的官位都是當時的軍職,在使用上多有不便。

於是徐皓月再召集諸將商議之後,下令將白甲軍軍制改變,營號不便,一營為軍,設營都虞侯,每營下面是八個指揮,設正副指揮使,每個指揮五百人,指揮下面設五個都,每都一百人,設正副都頭,對應的下面便是什長、伍長

《白甲雷龍魚捕食》 第92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