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大宋諸諜事 (第1/4頁)
甘莊柳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閨房密事,不必再提。
趁著這會往軍帳走的路上,閒暇無事,我想回答有人問過的一個小問題:宋朝有間諜之事嗎?
鐵牛告訴您,據史書記載,宋朝是有間諜之事的。不但宋朝有,早在幾千年前的夏朝就有了間諜。套用一句老話“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那麼,鐵牛也想說:“有人的地方就有間諜”。
據記載,一位名叫“女艾”的女性將領,受啟的後裔“少康”派遣 ,前往篡位者“寒浞”的統治區打探情報、瞭解民情。依靠女艾傳遞的情報,少康出兵後勢如破竹,誅殺了寒浞,重新光復了夏朝,史稱“少康中興”。女艾,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間諜,也是世界上最早有記載的一位女間諜。後來,“商湯滅夏”得以成功,一定程度上也歸功於伊尹的間諜活動與妹喜傳遞的情報,間諜的作用不可低估。
到了西周,周厲王殘暴無道,百姓背地裡“妄議”,周厲王一怒之下找來一個衛國的巫師,專門監視不滿之人。一經發現,立馬殺之滅口。“衛巫”是古代最早對內監察的特務。但那時還沒有成立專門的間諜機構。
春秋戰國時期,才有了專門負責諜報偵察的官職——候正(也稱“候者”、“元候”),承擔對外刺探情報,但主要服務於軍事行動。
先秦時期的多部兵書裡都能找到對間諜的描述。《六韜》中首次出現“間諜”一詞,也首次明確了其職能:“遊士八人,主伺奸候變,開闔人情,觀敵之意,以為間諜”。我國第一部兵書《孫子兵法》的《用間篇》中,更是第一次系統的對間諜種類、招募條件、使用原則等進行了完整論述,是我國乃至全世界最早、最完整的“間諜論著”。
西漢時,漢武帝設立的“繡衣使者”,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特務機構。直接受皇帝指派,嚴密監察官員和王公貴戚的違制行為,還有調動軍隊的權力,可以誅殺各地官員。在漢武帝晚期,繡衣使者還釀成了“巫蠱之禍”,致皇后衛子夫與太子劉據相繼自殺,牽連數十萬人。可即便為害如此,王莽篡位後,繡衣使者這一機構仍活躍於朝野。
三國時魏﹑吳設立“校事官”,是專管偵察、刺探官民情事的官職。用於鞏固政權,監察百官言行,稍有不滿、不軌之意,便有可能招來殺身之禍。以至於流傳著一句民諺:“不畏曹公,但畏盧洪;盧洪尚可,趙達殺我。”(盧洪、趙達均為校事官)。朝廷百官無不在其監控下膽戰心驚,瑟瑟發抖。
到了南北朝時期,“侯官”“典籤”等特務機構應運而生,巔峰時期侯官一度發展到上千人。
唐代並無真正意義上成建制、成系統的特務機構,但朝廷依舊成立了專門監控民間輿情、收集地方情報的類諜報機構:如“察事”、“進奏院”等,以及武則天時期推事院的“內衛”,大開告密之門、任用酷吏監察言行、排除異己。
唐美宋興。宋太祖趙匡胤透過“陳橋兵變”取得皇位,害怕舊事重演,授命“武德司”嚴防諸將串謀和禁軍異動,同時也要負責對外情報的刺探。趙光義在位時期,更名為“皇城司”,負責執掌宮禁、周廬宿衛、刺探情報,一度達到數千人規模。隨著規模和職權逐漸擴大,皇城司也由專司軍情逐漸涵蓋官情民事,屬於正兒八經皇權直轄下的特務機構。趙匡胤在創業期間就深諳間諜精髓。謀略荊南時,就指示盧懷忠以出使為名,藉機探查荊南的實力與地理情況。在得知其“山川向背”以及“控弦不過三萬,年穀雖登,而民困於暴斂”的情報後,直接出軍,蕩平荊南。攻取蜀地前,趙匡胤不僅誘降蜀國間諜孫遇等人,還截獲了蜀國孟旭寫給北漢國主的密信,得到向蜀國開戰的理由。
趙匡胤之後的太宗、仁宗、真宗等,也多注重軍事情報的獲取。在當時文臣武將的心目中,用劍也不再是卑鄙之事,而是為獲取勝利採取的必要手段。989年,宋太宗趙光義召叢集臣商討備邊御戎的計策,大臣田錫上奏認為,應加大對間諜在軍事領域的開發與利用。右拾遺王禹偶則更進一步,主張“行間諜以離之”,認為遼國作為新興國家,內部由若干部落組成,因此可以“間諜番中酋長”,使其相互攻伐,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之目的。
宋遼諜戰的高潮是在澶淵之盟以後。蕭太后和遼聖宗在1004年南下親征失敗,促使遼與宋簽訂“澶淵之盟”。盟約之後雖無大戰,但雙方在暗中頻頻交鋒。透過間諜調查對手的實力與軍事分佈,一旦有可乘之機,就給對方致命一擊。宋遼雙方都有相對完備的間諜機構。北宋在中央設有直接由皇帝領導的“皇城司”,主要任務就是負責京城附近的反
《梁山不夜城》 第73章 大宋諸諜事(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