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1/4頁)
夢幻天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底齪茫�故且�咳恕�
仁、義、禮、樂、名、刑、賞、罰,是中國文化所處處標榜的,可是在反經的縱橫家看來,儒家所講的“仁義”,道家所講的“道德”這些名稱,都不過是政治的一種措施、一種方法而已,他們認為儒家、道家標榜這些,是好玩的,可笑的,這不過是一種政治方法,有什麼好標榜的!
仁愛的流弊
故仁者,所以博施於物,亦所以生偏私。——反仁也。議曰:在禮,家施不及國,大夫不收公利。孔子曰:天子愛天下,諸侯愛境內,不得過所愛者,惡私惠也。故知偏私之仁,王者惡之也。
譬如仁就是愛,普遍地愛大家,當然是好事。可是愛的反面,就有私心,有愛就有偏私,這裡並舉出,中國古代的禮樂制度,是文化的原則。但家與國是要分開的,所給某一家的義務不能普及到全國,給某一家的鼓勵,也不能普及於全國。在位服務公家的人,雖然為官大夫,但對公家的公名公利,絕不能歸於己有。如宋史上有名的宰相王旦,他提拔了很多人,可是當面總是教訓人,等他死了以後,大家才知道自己曾經被他提拔過。當時范仲淹曾經問他,為什麼提拔了而不讓人知道?王旦說,他提拔人,只是為國家遴選人才,何必讓被提拔的人來感謝他私人,所謂“授爵公朝,感恩私室”的事不幹,這是大夫不收公利的例子。
接著又舉孔子的話:“天子愛天下,諸侯愛境內,……”仁愛有一定的範圍,超過了範圍,就變成私了,如果有偏心,他對我好,我就對他仁愛,這是不可以的,只要偏重仁愛,偏私就會來。自古府主敗亡者多仁慈而不智,項羽、梁武帝等人,其例甚多。
仗義的流弊
義者,所以立節行,亦所以成華偽。——反義也。議曰:亡身殉國,臨大節而不可奪,此正義也。若趙之虞卿,棄相捐君,以周魏齊之危。信陵無忌,竊符矯命,以赴平原之急。背公死黨之義成,守職奉上之節度,故毛公數無忌曰:於趙剛有功矣,於魏則未為得。凡此之類,皆華偽者。
義有正反面,如對朋友講義氣,講了的話,一定做到,言而有信,對朋友有義,這個節操品行很好,但是處理不當,相反的一面,就有大害了。而且變成“華偽”,表面上很漂亮,實際上是假的,這就是反義。從歷史的經驗來說,義的正面是國家有困難,社會有困難,為了救社會,為了救國家,為了幫助很多的人,把自己的生命都犧牲掉,在最要緊的地方,絕不投降,絕不屈服,這才是正義,在義的正的一面,便是大義。
可是歷史上有許多事情,看起來是講義,實際上都錯了。
如戰國時候,趙國宰相虞卿的故事(在《戰國策》,或《史記·虞卿列傳》裡都有記載)。虞卿這個人了不起,他曾著了一部書——《虞氏春秋》,比呂不韋寫的《呂氏春秋》還要早一點——他是一個知識分子,平民出身,遊說諸侯,得到趙王的信任當輔相,而在當時國際之間,那麼紊亂的情形,他起碼比現在的基辛格更高明。這個人非常講義氣,他已經當了趙國平原君極為信任的輔相,而他的朋友,魏國的公子魏齊,在魏國出了事情被通緝了,逃到趙國來找他。按當時的魏趙之間的關係,趙國是應該把魏齊送回魏國去的。可是虞卿是趙國的輔相,魏齊以當年未發達時的私人朋友身份去找他,如果站在法制的立場,虞卿應該把這件事報告趙玉,把魏齊引渡到魏國去。而虞卿認為如果這樣做太不夠義氣了。魏齊是自己年輕未發達時的好朋友,今天他在魏國政治上遇到這樣大的困難,偷偷來投奔,如果把他送回魏國,就太不夠義氣,因此“棄相捐君”,連宰相都不當了,偷偷離開了趙王,帶魏齊一起跑了。這件歷史上的故事,從作人方面來講是難能可貴的,這是講義氣,但對公的大義而言,這種義氣是不對的。
信陵君的故事
第二件故事,在《古文觀止》上就有錄載,戰國時代魏公子信陵君,是戰國時的四大公子之一,和齊國的孟嘗君,趙國的平原君,楚國的春申君先後齊名,都爭相養士。信陵君名無忌,和趙國的平原君是好朋友,平原君有了急難,非要魏國出兵,可是魏王不答應,於是找信陵君,信陵君就把魏玉發兵的印信偷出來——送了一件最名貴的皮大衣給魏王寵愛的妃子,把印信偷出來,發令出動自己國家的三軍,幫助趙國打垮了敵人。這件事在信陵君來說,對趙國的平原君是夠義氣了,但到底兵符是偷來的,並不是國家元首發布的命令,也是不對的。
所以對這兩件事的結論是“背公死黨之義成,守職奉上之節廢”。以歷史上這兩個大名
《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原文》 第2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