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4部分 (第1/4頁)

夢幻天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

議曰:太公雲,吏不志諫,非吾史也。來去延詰張禹曰,尸祿保位,無能往來,可斬也。

這裡又提出一個問題來討論。朱雲和張高兩人,都是漢成帝的老師,當時正是王莽家族用權的時候,民間怨恨到極點,各處的報告,反應到朝廷的意見,都被張禹把它壓下去,不提出來。所以朱雲就當著皇帝的面,詰問張禹,說張禹對下面這麼多意見,不提出來報告皇帝,像死人一樣佔住一個位置,只想保住自己的官位,什麼事都沒做,使上下的意見都不溝通,應該殺了他。這是引述的一段歷史故事。

班固曰:依世則廢道,違俗則危殆,此古人所以難受爵位。由此言之,存與死,其義云何?

班固是依照司馬遷著《史記》的路子而著《漢書》的,他討論歷史,提出這個意見,認為作人處世很難,跟著社會時代走,就違背了傳統的道,違背了自己文化的精神,可是硬不跟著時代走,違背一般世俗的觀念,本身就危險,至少這一輩子沒有飯吃,會把自己餓死,這是事實。像電視節目,我們認為不好的,可是廣告收人好,我們認為好的,可沒有廣告了,電視公司就要喝西北風,也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中國的古人,想要請他出來做官,他不要,為什麼不要?為什麼清高?他既然出來,就要對國家社會有所貢獻,估計一下如果貢獻不了,又何必出來?所以就不輕易接受爵位了。這是古人,若是現代的人可不管這許多了,有人給一個顧問名義,也就掛上,儘管不拿錢,還可出名哩!時代不同了!古人傳統文化的觀念,如果擔任了名義,而無法有貢獻,就寧可不接受。那麼由這個道理看起來,推論下去,一旦面臨生和死之間的抉擇,有時候連這條命也要交出去了,就是說生與死之間的哲學的意義,該怎樣講法?

對曰:范曄稱夫專為義則傷生,專為生則賽義。若義重於生,捨生也可;生重於義,全生可也。

作者於是引用劉宋一位學者范曄說的話,他說一個人一天到晚,專門講文化道德義理之學,那麼連飯都吃不飽,謀生的辦法都沒有。但是如果專講求生,就會虧損義理。我們看看現在的人,為生活、為前途,什麼事情都可以幹,只要錢賺得多,都可以來。古人往往以義作為行事的準則,如果認為死了比活著更有價值,就可以一死!但有時候,做忠臣並不一定非死不可,中國的老話“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硬要留住這個青山。譬如被敵人包圍了,在生死之間,事實上生重於死,忍辱苟生,將來能夠做一番比死更重大,更有價值的事情,那麼不一定要死,全生可也。相反地,就非求死以全節不可了。

這個問題還沒有討論完,又提出一段歷史故事:

……

或曰:然則竇武、陳再,與宦者同朝廷爭衡,終為所誅,為非手?

漢代最有名的禍亂是宦官,明朝的禍亂也是宦官。我們中國歷史上的禍亂,差不多都離不開外戚、宦官、藩鎮三大原因。在漢朝就亡在外成、宦官兩個因素上。王莽就是外戚。唐朝亡於藩鎮(權臣),明朝亡於宦官,魏忠賢這些人都是宦官。只有清朝對於這三個禍亂因素都防範得很嚴謹。宦官干涉了政治非殺不可,多說一句話都要被殺。清朝的實錄,雍正遵祖宗的規制,他有一個最喜歡的戲子,有一天這個戲子問雍正皇帝,揚州的巡撫是哪一位。雍正一聽發了火:“你怎麼問這個問題!”就把這個戲子推出去殺了!看起來雍正的手段毒辣,事實上問題很大。一個平常玩玩的戲子,居然問起地方的首長是誰,可見有人在暗中拜託了什麼事情。這還得了,固然處理得很嚴厲,但是看了歷史上這些關於宦官為害的可怕事情,非這樣辦不可。

事實上何必要當皇帝才如此,許多人都會有這類經驗,就是當上一個小主管,這類問題都來了。太大娘家的人,來說說話託個人情,你說怎麼辦?不答應,太太天天和你吵,難道為此和太太離婚嗎?這是內威之累。或者跟了你很久的人,有事總要替他安頓安頓。這情形也和“宦寺”差不多。另外藩鎮,好比下面的科長、股長,做得久了,公事又熟,出些問題,真沒辦法。個人尚且如此,何況大的國家?

後漢時代竇武與陳蕃,兩個有名的人,以及明朝的有些大臣,硬是不賣帳,結果還是死在這班宦官手裡,那麼照前面的理由看起來,竇武、陳蕃這些人做得不對了嗎?

范曄曰:桓靈之世,若陳蕃之徒,鹹能樹立風聲,抗論昏俗,驅馳(山且)(山危)之中,而與腐夫爭衡,終取滅亡者,彼非不能潔情志,違埃霧也。憫夫世士,以離俗為高,而人倫莫相恤也。以道

《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原文》 第14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