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1/4頁)
賴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總序 一幅波瀾壯闊的海洋歷史畫卷(1)
孫宗魯
在我面前放著一部我國1980年出版的《辭海》,在1811頁上收進了這樣一個詞條。
皮特克恩島(Pitcairn Island)南太平洋的火山島。孤懸海中,在南緯25°4′西經130°6′。面積五平方公里……海岸非常陡峭,只有幾處可以登陸。1767年被發現時為無人島。1790年英國軍艦“本特”號發生暴動,有九名水手和十八名塔希提土著逃往該島……
這短短几行文字,提到了海洋史上最為離奇、最富有浪漫色彩的一段故事。這就是英國作家查·諾德霍夫(1887—1947年)和美國作家詹·諾·霍爾(1887—1951年)合著的“本特”號三部曲《叛艦喋血》、《怒海征帆》、《孤島恩仇》三部海洋歷史傳奇中所描述的主題。
這段故事一直吸引著各方面的注意。它不僅反映在許多*和各種報道之中,而且成為文學作品競相採用的題材,雖經兩個世紀,卻始終不衰。諾德霍夫和霍爾在相識以前各自寫過一些作品。《法蘭西獵鷹》是他倆首次合作寫成的小說。1929年起,他們對“本特”號的題材發生了強烈的興趣,並決定根據確鑿的史實,寫一部長篇歷史小說。在這以前,同題材的小說倒也不少,但常常離開歷史事實,甚至過度渲染了兇殺和兩性生活。而有關的報道和*,又過於呆板和繁瑣。方針已定,他們立即委託幾個英國好友,把大英博物館的有關檔案室、出售珍本書籍的書店和倫敦各家收藏的照片圖版等挨個搜尋一遍,收集了大量資料,連當年皇家海軍的海上生活、紀律懲戒等有關材料也不放過。海軍軍事法庭的庭審記錄和布萊艦長的來往信件,經英國海軍當局同意後影印複製。“本特”號設計構造圖,包括它為載運麵包果樹而進行改裝的圖紙也弄到了手。有位英國海軍軍官甚至根據這些圖紙製作了一條“本特”號的模型,完全合乎比例,做得維妙維肖。這些資料(加上從美國收集來的資料)源源不斷地運往塔希提島。這風光旖旎的南太平洋島嶼,同“本特”號的歷史有著不解之緣。諾德霍夫和霍爾兩人就住在這島上。他們把圖紙釘得滿滿一牆,把照片、資料等攤得到處都是。在構思和寫作時,他們嚴肅地尊重客觀歷史事實(這種態度為人所稱道),同時又使自己的想象力在這眼前的椰林裡、土著中、海洋上大膽翱翔。兩人都熟悉海上生活。諾德霍夫從小就在加利福尼亞海邊長大,對帆纜呀、艦艇呀,迷得要死。他有一個童年朋友,就是後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叱吒風雲、素以嚴酷而驍勇著稱的巴頓,這位將軍見到屍橫遍地的沙場時,驚呼美麗不已,因而遐邇馳名。或許諾德霍夫就從巴頓那裡找到“本特”號艦長布萊的輪廓。他們兩人如醉如痴地寫了起來。
“本特”號的歷史,本身可分成三段。作者動筆之初,就計劃把它寫成三個單行本,彼此有聯絡,但又自成一體。下面簡單介紹一下“本特”號三部曲的內容。
第一部《叛艦喋血》揭開了這一悲壯的歷史畫卷。英國裝甲運輸艦“本特”號開往南太平洋,任務是從塔希提島採集麵包果樹苗運往西印度群島。回國途中,大副克里斯琴因不堪艦長布萊的殘暴和壓迫而率眾暴動。艦長等十九人被逐出大船,在海上漂流,似乎必死無疑。“本特”號返回塔希提。一部分叛亂分子跟隨克里斯琴,帶著許多男女土著,駕駛著“本特”號乘風遠揚,不知所終。其餘的人留在島上,各自找到美麗的情侶。塔希提的異國風光猶如天堂。可惜好景不長,英艦“潘多拉”號突然出現岸邊,把留在島上的“本特”號船員一網打盡。軍事法庭和死刑的判決,正等著他們……。
整個故事是以一個虛擬的人物——海軍見習軍官羅傑·拜厄姆作為第一人稱來敘述的,並以他代替了實際生活中的見習軍官彼得·黑烏德。兩者的經歷基本相同,但在小說家的筆下,又不完全相同。作為一部歷史傳奇小說,這是完全允許的,不必加以苛求。
第二部《怒海征帆》,敘述布萊等十九人被逐出“本特”號後,坐上一條敞篷小船(幹舷高度還不到九英寸),食物淡水都少得可憐,手裡又無火器,而周圍不是洶湧的大海,就是嗜食人肉的野人,似乎死無葬身之地了。但他們忍受著極度的飢渴,戰勝了野人的攻擊,穿過一大片地圖上尚未標明的海域,掠過世人尚未發現的斐濟(現為斐濟共和國)等島嶼,避開了海龍捲的襲擊,度過了烈日和風暴的熬煎,連續航行了3,618英里,終於來到荷屬東印度群島的帝汶,從而獲救回國。這是人類戰勝
《怒海征帆pdf》 第1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