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58部分 (第1/4頁)

博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明軍上下得知此事,軍心立刻動搖。

洪承疇不愧是謀劃老帥,他本來安排諸將在城內稍事休整後,轉天白天傾銳一戰。由於馬上要絕糧,這就等於“背水一戰”,士兵只要有必死之心,在兵力相當情況下,興許能殺敗清兵。

恰恰就在這時,朝廷兵部尚書陳新甲派出的心腹監軍張若麒在寧遠發來一封急信,讓洪承疇率諸將先回寧遠就食,吃飽後整兵回戰。先前他一直死催洪承疇出戰,這節骨眼他又要洪承疇撤軍回寧遠,完全是瞎指揮。

最要命的是,他這一封信,大大動搖了松山城內的各位明軍將領,不少人不想冒險,要求率部先回寧遠休整持糧,再回來解錦州之圍。

洪承疇堅持己見,諸將議論紛紛。洪承疇無奈,只得自己守松山,聽任諸將分道突圍。

大同總兵王樸先逃,各總兵趁黑胡亂出城遁走。結果,嚴陣以待的清軍在半路迎頭截殺,殺死全無鬥志的明軍無數。由於夜深看不見道路,不少明軍在海邊逃走時正遇漲潮,淹死許多。

明將曹變蛟英勇,轉天深夜,他率所部自乳峰山而下,蕩清營數次,有一次還奔入皇太極御營,幾乎要了這位清帝性命。可惜夜見昏黑,曹變蛟本人中箭,只得帶傷逃回松山城中。

松山、杏山一帶,到處都是明軍的屍體。明軍約六萬人被殺,只有三萬殘兵逃回關內。

可稱的是,清兵隨後三日搜殺,明軍殘兵大多視死如歸,基本無投降者。據被皇太極當作人質帶在自己身邊的朝鮮世子回憶:“漢人視死如歸,鮮有乞和者。(他們)擁荷其將,立於海中,伸臂翼蔽,俾(將領)不中箭,不失禮敬,死而後已……漢兵(明兵)初勢極壯,用兵亦奇,乃以無糧分兵出送,取此喪敗,氣挫勢窮。”

大勝之後,清軍在進圍杏山的同時,把松山圍成鐵桶一般。

明廷雖下令範志完代洪承疇為薊遼總督,逃出的吳三桂又在寧遠一帶招集敗亡殘兵,但一直沒能再有力量組織一支有力援軍,明廷聽憑松山、錦州被圍。

松山城內,此時還有萬餘精兵。洪承疇與曹變蛟、王廷臣以及遼東巡撫丘民仰一共守城。堅持數月,一直到轉年(崇禎十五年)正月,城內食盡,並無任何明朝援軍到來的訊息。結果,二月十八日,守城的松山副將夏承德暗中降清,忽然率兵把洪承疇等人活捉,然後開門獻城。

當時,皇太極已回瀋陽。聞勝訊後,他即刻下令,將洪承疇押解瀋陽,其餘明將,包括曹變蛟、王廷臣以及明軍守城官校及兵卒,近一萬二千餘人,全部就地處決,平毀松山城。

別人不講,曹變蛟乃明朝大將曹文詔的侄子,驍勇絕人,在陝西等地曾經大破賊軍上百次,農民軍對之聞名喪膽。特別是南原一戰,曹變蛟率軍攻殺,農民軍屍骸相疊,李自成僅與七騎走免,餘眾皆降。正是由於他的英勇,洪承疇出任薊遼總督時特意帶他出關。至此,竟然被奸賊所執,遭滿人殺害,明廷又失一棟樑。

曹變蛟、王廷臣兩人乃明朝總兵,其實還有求生機會,清將要二人剃頭易服,歸降清朝。二人表示“頭可斷,發不可剃!”於是相繼被殺。

松山大戰中,喪亡的將士皆是明朝邊地百姓精兵,可稱是最厚的老底軍隊,均在此役中賠光。

松山一失,錦州再也無望。三月八日,祖大壽率守城兵將七千人出降。這一次,他是真降,即刻被送入瀋陽。皇太極善待之,並未翻臉殺他。但是,錦州守兵沒那麼好運,除祖大壽親信部將數十人以外,幾千明軍士卒皆被處決。同時被殺的,還有一直忠於明朝的兩千多蒙古士兵。這些蒙古人力大,滿清兵騙去他們的兵器,以招宴為名,在城外以鐵騎逼之,箭射刀砍。蒙古兵再勇武,赤手空拳,打不過刀槍箭矢,皆格鬥而死。

繼錦州後,塔山、杏山兩城,相繼落入清軍之手。明朝山海關以外的八座堅城,如今已失其半。

祖大壽入瀋陽後,在大清門外下跪請罪,向皇太極表示罪該萬死。有漢人降將進言,說祖大壽反覆,應該殺掉。皇太極認為可以用祖大壽在日後招降他的外甥吳三桂,不聽,仍然待之以禮,讓他日後“竭力事大清”。

日後,祖大壽一系兄弟子侄皆成為滿清鷹犬,為之前驅效力,立功不少。直至順治十三年,祖大壽才病死,清朝葬以一品官員禮。值得一提的是,最早他作為人質留在清營的兒子祖可法(有稱為其義子),翻蹄亮掌為滿清忙乎多年,也在祖大壽病死的同一年病死,當時的爵位是子爵。這兩父子,也是明清之間的一個奇觀。

至於洪

《大明朝的公主》 第58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