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5部分 (第1/4頁)

車水馬龍01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一口氣建立了四家公司和五家工廠;柯達贊助了在上海舉行的第一屆東亞運動會;花旗銀行把中國區總部從香港搬到了上海。1995年,寶潔在中國僅電視媒介廣告的開支費用就高達8500萬美元。

柯達公司總裁裴學德這樣表述中國市場的魅力,他說:“只要中國有一半人口每年拍一個36片裝膠捲,已經足以將全球影像市場擴大25%:中國每秒多拍攝500張照片,便相當於多了一個規模等同於日本和美國的市場。”

由於跨國公司努力推動等因素,品牌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知和接受,免稅店一時間也在國內熱了起來。在這一時期的中國消費者眼裡,國際品牌仍然是高消費的代名詞。面對著動輒能抵一年工資的外國家電,只有少數人能把它們從免稅店和高檔商場弄回來。同時,國際品牌作為高品質的保證和身份的象徵,引導著社會生活的潮流,成為不少普通人的嚮往和追求。在上海虹橋友誼商城,來自英國的一款極品手機品牌的價格高達每臺15萬元,但每月均有售出。隨著出國遊熱潮的興起,無論到香港、東南亞還是去歐洲旅遊,人們都會在免稅店裡為親朋和自己挑選一些國內不易買到的名牌商品。

也就在這個時期,在西方風行的一站式購物和網上購物等新型消費模式,被國際品牌帶入了中國老百姓的生活……

2003年,《環球企業家》雜誌聯合AC尼爾森調查公司,曾對在華跨國公司的公眾形象進行過一次調查。調查發現,對於國際品牌,民眾認知程度最高的是兩個領域:電子電器類和汽車類。

 看品牌,識身份

張先生是國內某知名招聘網站的創始人,1999年購買了第一輛寶馬。5年後,喜好運動的他又換了一輛寶馬越野車,每到週末就開著愛車和妻子一起去郊遊。張先生圈子裡的朋友,也有把寶馬作為自己的座駕。

在中國,汽車不僅僅是一種代步工具,每個汽車品牌就如同標籤一樣,標誌著車主的身份,汽車已經演變成為人們相互之間進行識別和自我識別的符號。

中國老百姓間有一句順口溜,“坐賓士,開寶馬”。大家都知道賓士、寶馬價格昂貴,非一般人所能擁有,所以人們把它們當作成功人士的標誌、高品位生活的象徵。當賓士、寶馬駛過時,總會吸引一些羨慕的目光。即使是賓士、寶馬,其實在中國大陸也有不同的消費人群。一般而言,賓士的購買者是那些年齡偏大、事業有所成就、社會地位較高、收入豐厚的傳統人士;而寶馬則屬於那些富有朝氣、年輕有為、不受傳統約束的新一代人士。

不僅僅是高檔車才能標榜身份,對於其他大多數購車族來說,往往也會選擇一款適合自己的汽車。

在建築設計院工作的劉工,2000年買了第一輛車——捷達。他是這樣描述自己的購車經過的:“我的車是我老婆選的,當時我想買POLO或者是富康;可老婆堅持買捷達,說捷達車不僅品牌大眾化,價格適中,而且皮實。雖然模樣不算新穎,但是卻給人踏實穩重的感覺,最適合我這種成熟男人了。”

一種品牌代表一種身份,不同的人選擇不同的品牌,這種現象除了在汽車消費中普遍存在,在電子/電器、服飾、手錶等其他產品消費中也不少見。

曾經有這樣一個小故事,一位公司老闆買了一款某品牌的高檔手機,每次開會時都喜歡把它放在桌上,以此炫耀自己的身份和品位。可是有一天,他發現手下一位員工居然在用同一品牌、同一款式的手機。從此以後,他再也不把自己的手機在公眾場合拿出來了。

這個故事多少有些調侃的味道,但也說明,在大多數人心裡,某些品牌確實存在約定俗成的消費群——雖然不是那麼涇渭分明,但一旦錯位就會讓人感覺突兀。譬如中國公司的老闆們,大多青睞摩托羅拉手機,因為它看上去成熟、大氣、穩重,商務功能一流;而他手下的年輕人,可能更偏愛三星Anycall,這個品牌的手機一向以時尚眩目、個性鮮明、勇於創新而著稱,正好迎合了年輕人求酷的心理。

 一站式購物和網上購物興起

趙先生在上海古北的一個社群裡住了近20年,在他的記憶裡,以前往往要跑菜市場、副食品店和雜貨店等幾個地方才能把東西買齊,自從1996年法國家樂福在上海開設第一家大賣場後,他和家人就用不著東奔西跑了。

家樂福經營品種繁多,有食品、食品材料、日用雜貨、日用藥品,甚至鮮花等,這就是所謂的“一站式

《品牌中國欄目組》 第5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