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 (第1/4頁)
曾氏六合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章旨
孟子以為治國應該施行仁政,任賢使能,明其政刑,切不可安於逸樂,自求禍端。
註釋
①貴德而尊士重視道德,尊重賢士。
②國家閒暇國家沒有內亂外患的時候。
③詩指《詩經·豳風·鴟鴞》。
④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趁著天還沒陰雨的時候,取那桑樹根,纏結起來以修補門窗。迨,及,猶言趁著。徹,通“撤”,取。土,音dù,通“杜”,齊國一帶的方言稱樹根為杜。綢繆,音chóu móu,纏結修補。牖,音yǒu,窗子。
⑤今此下民或敢侮予那些在下面的人們,有誰還敢來欺侮我。予,鴟鴞自稱。
⑥般樂怠敖享樂怠惰驕傲。般,音pán,通“盤”,樂。敖,音ào,通“傲”,驕傲。
⑦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詩經·大雅·文王》說:長久地配合天命而行,自己去尋求更多的福氣。永,長久;言,助詞;配命,配合天命。
⑧太甲指《尚書·商書·太甲》篇。
⑨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上天造成的災禍,我們還可以避開;自己造成的災禍,就活不成了。孽,音niè,災禍。
析論
本章分為兩部分,“今國家閒暇,及是時般樂怠敖”以下為第二部分。前半提出尊賢使能、未雨綢繆的主張;後半則批評國君不知在承平時期厚儲國力,只知整日遊樂怠惰,終將自招禍端。
治國之道,在務行仁政,國泰民安,這是孟子的政治理想。想要順利達到這個理想,必須要招攬優良舵手,(新浪讀書獨家首發)賢能之士正是孟子心目中的優良舵手。所以國君應該貴德尊士,任賢使能,才能處榮避辱,連大國都要畏懼三分。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為政之道也是如此。國家承平時期,正是“明其政刑”、“綢繆牖戶”的最佳時期,孟子引《詩·豳風·鴟鴞》為證,“迨天之未陰雨”就是“國家閒暇”之時,“徹彼桑土,綢繆牖戶”就是“貴德尊士,明其政刑”,“今此下民,或敢侮予”就是“雖大國必畏之矣”,引《詩》和所要表達的意思扣得這麼緊密,孟子真不愧是雄辯滔滔的政論家。
反觀當時諸侯,不知利用承平時期明其政刑,貴德尊士;不是好戰黷武,便是貪圖享樂,這些作為都是自種禍因,正是“出乎爾者,反乎爾者”的因果迴圈,最後終會自食惡果。因此孟子舉《詩》、《書》為證,說明無論禍福,都是自己招致的。《易傳》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也是相同的道理。
周公輔佐成王,一沐三捉髮,一飯三吐哺,所以為周代立下了八百年的雄厚基礎;劉備三訪諸葛亮,使諸葛亮深為感動,於是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竭力馳驅,鞠躬盡瘁。這些都是尊德貴士、明其政刑的典範,值得為政者效法。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孟子卷·論政治(14)
(四)
孟子見齊宣王,曰:“所謂故國①者,非謂有喬木②之謂也,有世臣③之謂也。王無親臣④矣;昔者所進,今日不知其亡⑤也。”
王曰:“吾何以識⑥其不才而舍之?”
曰:“國君進賢,如不得已,將使卑逾尊,疏逾戚⑦,可不慎與?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後察之,見賢焉,然後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聽;諸大夫皆曰不可,勿聽;國人皆曰不可,然後察之,見不可焉,然後去之。左右皆曰可殺,勿聽;諸大夫皆曰可殺,勿聽;國人皆曰可殺,然後察之,見可殺焉,然後殺之。故曰:國人殺之也。如此,然後可以為民父母。”(《梁惠王》下·七)
章旨
孟子明告齊宣王:為君當謹慎辨識人才,留用賢臣,罷退不肖。
註釋
①故國傳世久遠的舊國。
②喬木指年代久遠的高大樹木。喬,高大。
③世臣累世立功的大臣。
④親臣親信之臣。
⑤亡亡失、亡匿。
⑥識知,此處有預先知道的意思。
⑦卑逾尊疏逾戚卑賤者職位超過尊貴者,疏遠者職位超過親近者。逾,音yú,超越。戚,親近。
析論
尊賢,是儒家在政治上的一項重要主張。國君選用賢臣,必須不分親疏、尊卑,如果真是賢臣,地位卑下的,可以拔擢至高位,超越地位尊貴的;關係疏遠的,也
《大學中庸孟子考試題》 第13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