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名正言順 (第1/3頁)
吳仲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官場向來便是欺上不瞞下,大宋百萬雄兵,這也就是對外聲稱這麼說,實際上水分很大,而且那兵士的素質,雄兵算不上,熊兵倒是名副其實。整個大宋,也就只有一支西軍還算能拿得出手,至於地方上的各路駐軍,吃空餉喝兵血司空見慣,士兵連養家餬口都難,還能指望他們保家衛國?
但這些情況身為大宋天子的趙佶並不知道,大宋以文治武,文官集團為了確保自身的利益,是不可能去關心武人的利益的。在文官的眼裡,大宋武人天生就欠他們的,就該給他們當牛做馬,死了都是活該。
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大宋之所以總挨鄰國欺負,那就是因為名嘴太多了。可光嘴皮子溜管蛋用?捱了揍除了背地裡咒罵兩句,扭臉還要一副笑模樣的去討好揍了自己的人,除了說賤,也找不到什麼別的形容詞了。
可大宋真的就沒有英雄豪傑了嗎?那是不可能的。想北宋滅亡後出現的那些中興名將,難道一個個都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不是,那隻不過是因為少了那幫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文人添『亂』,那些武人才迎來了春天。只不過好景不長,大宋的天子依舊沿用了老祖宗定下的規矩,以文治武,這也就導致了武人的悲催,空有壯志也架不住自己人在背後使勁捅刀子。
張寶不願意去得罪文人,但他若是想要辦成自己想要辦到的事情,那與文人的接觸就避免不了。對於文人背後搗『亂』捅刀子的能力,張寶是十分忌憚。他不指望文人幫他,可就怕文人壞他的事。
別以為文人就都是謙謙君子,幹出禍國殃民事情的文人並不比武人少。而且文人的心眼多啊,他們不幹則罷,一干那就準是大事。要論起賣國做漢『奸』這種事情,文人明顯要比武人更出『色』。
張寶不喜歡文人,尤其是那些沒骨氣,沒有民族氣節的文人。而徽宗一朝,真正值得張寶去敬重的文人,實在是屈指可數,有名點的也就只有宗澤和李綱。可這二位在朝堂上基本沒有話語權,屬於那種有心無力的。剩下的有點良心的不是辭官歸隱就是位卑職小不成氣候,留在朝堂把握大權的基本都是些只關心個人利益的小人。
俗話說,寧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君子報仇十年不晚,而小人報仇則是從早到晚。張寶輕易不願得罪小人,小人辦好事很難,但幹壞事卻經常是一干一個準。而且小人還有一個通病,那就是見不得別人好,紅眼病晚期。
張寶要乾的事情那利潤回報那是大大的,而且還是吃獨食,這就很容易惹來小人的嫉恨。為了防止日後有小人在趙佶身邊告自己的黑狀,張寶這才有了提前給趙佶打預防針的舉動。自己吃肉別人喝湯這種事也不是什麼事都行的,像張寶準備出海經商這事,那就絕對不能讓別人摻和進來。
出海經商只是表面藉口,實際上張寶是要藉此在海外建立自家的勢力,這種事連周侗、聞煥章這種已經跟張寶關係十分親近的人都不能知道,更何況是隻有利益牽扯的外人。張寶如今就如同一棵樹苗,經不起大的風浪,唯有長成蒼天大樹,那時張寶才不需要“欺上瞞下”。
實力不夠,那就只能裝孫子。利用自己年紀小的優勢,把自己出海經商的打算直接告訴趙佶。若是張寶已經是為官數十年的官員,那他跟趙佶說出海經商這事,趙佶很有可能還要好好琢磨琢磨。可張寶眼下只有十三歲,這個年紀說的話很容易取得別人的信任,不會去過多的猜疑。而有了這位大宋第一人的首肯,別人的誹議其實不會對張寶造成什麼實質上的威脅。也就是說,只要穩住了趙佶,那張寶就能放心的去經營自己的勢力。
有道是山高皇帝遠,張寶已經把自家勢力的建立目標選好。不是距離大宋最近的夷洲,也就是後世的臺灣,而是與朝鮮半島只隔一道海峽的耽羅島,也就是後世的濟州島。這濟州島的周圍沒有什麼強敵,張寶只要有一支強大的水軍在手,那就不用擔心會遭到外敵的干擾。而且濟州島面積不小,島上不僅擁有養馬的優良牧場,還有大片的土地可供人耕種。後世的濟州島上人口能多達五十多萬,張寶就算不遷移這麼些人,遷個十萬人總還是可以的。而等這十萬人在島上定了居,張寶就可以繼續向外擴張。濟州島距離朝鮮半島最南端連百里都沒有,憑藉下本錢訓練出來的張家軍,揍朝鮮半島的土著還不是跟玩一樣。
當然這些都只是計劃,其中會遇到的麻煩張寶也不知道。但首先,張寶要做的就是賺錢的同時建立一支忠於自己的水軍。一千人只是賬面上,“偷稅漏稅”這種事對張寶並不難。俗話說得好,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只要張寶捨得花錢,不愁買不
《重生大宋之一手遮天筆趣閣無彈窗》 第六十三章 名正言順(第1/3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