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回京 (第1/3頁)
吳仲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自隋文帝楊堅推行科舉,到宋朝皇帝的勸學詩,讀書人想要出人頭地的唯一途徑那就只有參加朝廷的科考取士。想要做官,那就必須要科考高榜得中,而像什麼白衣傲王侯,想想就好,千萬別當真。
在封建社會,什麼人都幹不過皇帝。想要憑藉才華橫溢就目空一切,下場往往悽慘無比。唐時的李太白,宋時的柳三變,那都是極好的反面教材。
張寶是自家人知自家事,他清楚知道自己不是參加科考的料,宋時的科考雖不像明清時那樣的八股文,但問題是作為一個後世的穿越客,對待古文又能有多深的研究?又不是專門研究古時文言文的語言學家,而且即便是語言學家,日常生活中也不會沒事就拽文啊。
讓張寶為了應付科考專門拿出時間來學習古文?張寶才不願費那個工夫。知道歷史走向的張寶首先需要考慮的是如何避免在十幾年後國破家亡的命運,而不是為了科考得中而把時間浪費在研究文言文上。
很清楚自己需要做什麼的張寶雖然是官,但對於經營官場上的人脈,張寶興趣缺缺。對於大宋,張寶是失望的。十幾年的光景,說短不短,說長也不算長,張寶如今年紀不大,即便他有心“報效”朝廷,可以他如今的身份,就算是進入官場開始“結黨營私”,也不會有多少人願意為他效力。他倒是也能把希望寄託在與他交好的二皇子趙檉身上,可時間不等人吶,先不說蹲在二皇子前頭的大皇子趙恆,單是距離金兵南下的時間也就十幾年。宋徽宗趙佶會退位也是在金兵第一次南下時為了逃避責任才匆匆退位讓大皇子趙恆接了他的班,在沒有大禍臨頭之前指望趙佶會主動退位讓賢?做夢去吧!
大宋朝廷指望不上,而張寶又不願意接受國破家亡的命運。怎麼辦?只能自己想轍。張寶也曾想過聯絡一群有志之士與自己一同幹這件大事,但問題是金兵南下還有十幾年才會發生,此時的金人正叫遼人跟攆狗似的在後世的東三省攆得東逃西竄。張寶說金人會在將來滅掉遼國,然後滅掉北宋。這話別說旁人,就算是張寶的義父周侗,起初聽到時也是打死都不相信。
為了不讓人覺得自己是在危言聳聽,張寶索『性』也就不再跟人提這事了。但要辦的事情還是要辦,只不過換了個別人都能接受的理由。
朝廷無能,貪圖享樂,不思進取,張寶身為漢家兒郎,有意收復漢家故地。這個理由聽起來很高尚,但實施起來卻是困難重重。不僅要白手起家,苦心經營自己的勢力,還要提防朝廷的耳目,不能叫朝廷現在就知曉張寶打算要乾的大事。
萬幸張寶此時身處的是北宋末年,朝中那些有遠見的忠義之士要麼辭官歸隱,要麼就是自顧不暇。掌握朝廷大權的多是一幫擅於逢迎拍馬的小人,就比如蔡京,要擱後世至少也是位理財的高手,但在大宋,他的服務物件只有趙佶一個,只要把趙佶伺候高興了,他的位置就是不可動搖。蔡京幾度罷相卻又總是復起,就是因為趙佶離不開蔡京為他聚斂錢財,好供他揮霍。而與蔡京有著同樣心思的朝廷大員在朝中不是少數。
正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朝廷中樞的官員是這種貨『色』,那被他們當做搖錢樹安『插』在各地的親信,平時的所作所為也就可想而知。北宋末年為何盜匪現象猖獗,後來更是鬧出個四大寇,關鍵就是各地官府一心撈錢,只要盜匪不鬧到紙包不住火的程度,就無人願意上報朝廷。
地方有匪患,首先就是當地的官員治理地方不利,誰又願意自尋晦氣,壞了自家的前程。梁山好漢之所以頻頻攻府佔縣,一來是為了劫掠物資,二來便是為了引起朝廷的重視,好為將來與朝廷談判的時候增加己方的籌碼。
張寶不打算學習梁山好漢那種殺人放火等招安的做法,也不想跟大宋鬧翻從而便宜了外人。不能在大宋境內建立自家的“根據地”,那就只有把“根據地”建在大宋以外的地方。那樣即便日後真跟大宋鬧翻了,張寶也能做到全身而退,等待時機。而且要是能做到沒有後顧之憂,也可以吸引更多的“亡命徒”來為張寶效命。
張家的勢力如今還很弱小,可以說若是朝廷此時發難,張家覆滅也就只是朝夕的事情。作為張家的家主,張寶除了隱姓埋名的過完下半輩子沒有第二種可能。也正是因為清楚這一點,張寶行事很是謹慎。
張家如今就如同是一株剛剛栽下成活的小樹苗,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來依靠大宋這塊土壤吸取養分。而在這段時間裡,張寶需要保持低調,當然該騙的時候要騙,該蒙的時候要蒙。就比如現在,張寶就打算矇騙江州知府文大人。
《重生大宋之一手遮天筆趣閣無彈窗》 第八十章 回京(第1/3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