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44章 前沿陣地 (第1/3頁)

解剖老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實行“車同軌”、“行同輪”,築馳道於天下,寬五十步(合六十九米),隔三丈栽種一棵樹,道路不僅寬闊,且高出地面,並用石器夯實。

秦馳道以都城咸陽為中心,通達全國三十六郡郡治,西北至隴西、北地二郡。

從長安到陳倉(現寶雞市)的馳道寬闊平整(比如今的高速公路還寬闊),寬三十丈左右,兩旁不時能看到幾棵殘留的榆樹,樹木高大粗壯,樹木見證了戰爭的歲月。

荀攸和劉靖並馬而行,興致盎然,一路上他引經索典,講述這條通往隴山的馳道是秦始皇嬴政下令,徵調十萬民夫耗時五年修築而成,長六百多里,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後又經武帝下令整修,但經過長年戰亂,兩旁的樹木大多已被砍伐,後人又不斷栽種,樹木參差不齊;荀攸還告訴劉靖,從長安沿涇水南岸到蕭關也修建了一條馳道,寬二十多丈,長八百多里。

秦始皇真是一代大帝!

馳道上行人寥寥無幾,碰到的也是從汧陽(現千水縣)逃往長安的難民。

一些農民正在田裡勞作,兩旁的禾苗抽了穗。

太陽高掛,藍天碧水,風光旖旎,怎麼和心中荒涼、灰濛濛的大西北有天壤之別?常年戰爭並沒有破壞自然景色,氣候變化,後人的過度開墾和放牧才是根源。

文明是上帝給人類的懲罰!

右扶風黃琬及眾掾屬一路陪同,前往汧陽。

晚上在平陵城內休息,縣令馬泰,縣尉馬宏等急忙出城迎接。

平陵縣城位於渭水北岸,京兆尹和右扶風結交處,隸屬右扶風,有二萬多人。

“馬縣令,平陵的百姓有沒有逃亡的?”

“回稟徵西將軍,前段時間有部分百姓逃亡,聽說將軍大人到了長安,不少人又跑回來了。”

“告訴百姓們,只要有本帥在前面,叛逆休想過得隴關,督促百姓安心種地。”

“下官知道了。”

“本城有多少士兵駐守?”

“回稟徵西將軍,有一千士卒!”馬宏也和馬泰的年齡差不多,高大魁梧。

過了右扶風的郡治槐裡城,傍晚在美陽城內歇息。

美陽是前車騎將軍張溫平息叛亂的大本營,地勢險要,城牆高大,城內有五千大軍駐守,堆積了大量的糧草軍械,是大軍給養的中轉站。

過郿縣,沿汧水右岸前行,沿寬闊的回中道(回中道南起汧河河谷,北出蕭關,是關中平原通往隴東高原的交通要道,將長安通往西域的蕭關古道貫通)北行,跨過木橋。

夕陽下,楓亭前矗立一大群熟悉的身影。

厲鋒校尉黃忠、刺奸從事鮮于雨、從事程昱、屯騎校尉皇甫鴻、步兵校尉段毅、射聲校尉武虹、長水校尉劉民、虎牙都尉辛曾、南部都尉蔡瑁和北部都尉王國等眾將急忙迎上前來。

汧陽位於汧水的西岸,西臨隴山,南靠吳嶽山,扼守回中道,距蕭關二百多里;與隴縣城隔山相望,相距一百多里,是隴關東側的第一座城池,戰略位置重要,城牆高大,引汧水開挖了十丈寬的護城河,城內有二萬餘百姓。

屯騎校尉皇甫鴻,字堅壽,三十多歲,和他父親皇甫嵩一樣,相貌堂堂,高大魁梧,虎虎有生氣,奉命帶五千部下昨日趕到了汧陽。

“皇甫校尉是本地人吧?”史書記載,皇甫嵩是朝那人。

“稟報大帥,末將出生在朝那城。”

“城裡還有什麼親戚?”

“稟報大帥,末將的大部分族人都還住在城裡。”

“皇甫校尉,高平、蕭關的情況如何?”

“稟報大帥,末將奉大帥命令留下了五千部下,三千駐守高平城(現固原市原州區),二千駐守蕭關,加上蕭關守軍,蕭關內共有四千大軍駐守,關內軍械糧草充足,叛逆休想十天、半個月攻破它。”皇甫鴻信心十足。

“那就好!”

“皇甫校尉,除了隴坻道、雞頭道和瓦亭道,還有翻越隴山的小路嗎?”

“稟報大帥,末將聽當地獵戶和採藥人說過,有人曾沿羊腸小道穿越峽谷、密林,翻越懸巖峭壁,過了隴山,但山路兇險,一般人很難透過。”

“公常,你要多派人手盯住這些羊腸小道,防止有人給叛逆通風送信!”

“末將遵令!”

“辛都尉,大散關情況如何?”

大散關離汧陽也就一百五十里,沿回中道疾馳,一天不到的路程。

《新三國終結者全部章節線上閱讀》 第144章 前沿陣地(第1/3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