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1/4頁)
朝令夕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在蔣經國的推動下,隔絕數十年的兩岸剛剛恢復交流,臺灣已有不少居民回祖國大陸探親、掃墓,但大陸同胞來去臺卻還卡在臺灣“國家安全法”中“離開淪陷區未在自由地區連續住滿五年者不予許可入境”的規定,僅少數高官過世,曾基於人道以專案核准大陸家人入境。心急如焚的梁文茜從北京經深圳到香港等訊息,11月17日等到的卻是“不予許可入境”。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其中一個理由為“基於公平原則,在政策未改變之前,不做個案處理”。
11月18日,在長女遺憾缺席的情況下,梁實秋安葬於臺北郊區的北海墓園。第二年,梁文薔與兄姊商量後,將一件父親的舊上衣、染有母親血跡的紙巾、一縷父親留了多年的母親的頭髮以及一張父母合照,端端正正埋入槐園,並換上父母合葬的墓碑。
梁文茜抱憾回到北京,但此事引起臺灣社會的廣大反應。“立法委員”趙少康批評臺灣當局的“鴕鳥心態”,“違背法律本質與正義”,應對大陸居民奔喪問題審慎考慮。一年後,梁實秋忌日當天,臺灣當局終於公佈“大陸同胞來臺奔喪辦法”。
另一方面,於1980年才與分別三十一年的父親重聚的梁文騏,沒能見到母親最後一面,又在短短八年後送走父親。11月13日,梁文騏在報上發表《我所知道的父親》紀念文。文末提到,他父親是在“完全中斷輸氧的五分鐘裡”死亡的,引發了梁實秋是否因為缺氧死亡的爭議。
中心診所主治醫師黃大為雖解釋,梁實秋是因為心肌梗死合併心因性休克,引起呼吸不暢,並非沒有給予充足氧氣。但韓菁清和梁文騏不能接受,向臺北地方法院控告中心診所涉嫌業務過失而導致梁致死。
不過醫療官司談何容易!進入訴訟後,連當初支援他打官司的少數全程在場的證人丘彥明也打了退堂鼓,還是法官以將拘提警告才出庭作證。這場訴訟自然勝算不高,半年後法院宣判中心診所院長和醫師無罪。
“鐵肩擔道義,棘手寫文章”,是梁實秋極愛的一句詩。前半生作為文學批評家,乃至於時論家,梁實秋無疑用身體踐行了如斯理念。只是到了臺灣後,梁實秋毅然拋開了宦途與文學批評的路向,將精力貫徹在翻譯與散文創作上,其中變革不可說不大。
強調古典主義的清明,反對浪漫主義的衝動,以及質疑革命文學、普羅文學的侷限性,是梁實秋在文學理論上的重要主張,甚至是參與各項論戰時的立論依據。他的故去,也因此被臺灣文壇視為“一個時代的結束”。
在文學創作上,梁實秋多次提倡白話文也必須用字簡潔,避免夾纏不清。為了克服這些不足,還是必須到“唐宋八大家”等這些“古書裡去討教訓”,也就是酌取文言之長,摒棄西化之短。至於翻譯,仍需一掃硬譯的弊病。從文學角度推敲杜詩的用詞、達情,則是梁實秋終其一生的“享受”。
但是從梁實秋早年的文學傾向,乃至於晚年轟轟烈烈的戀愛記錄來看,他在本性上卻又是個熱情奔放、我行我素的知識分子。長年寄情文藝,強調簡約克制,恐怕還是因為長期以來內外各種因素對梁實秋個人的制約,才使得他的本性與行為上出現如許的割離。梁實秋晚年在大批散文中展現的雋永與幽默,或許才是他觀遍人生後,自然而然的發揮。
錢 穆 “一生為故國招魂”的史學大師(1)
“一生為故國招魂”的史學大師
我把書都寫好放在那裡,將來一定有用。
——錢穆
國際知名的儒學大師錢穆自學不倦,在學術上成一家之言。他雖無大學文憑,卻成為當代大儒、史學導師。在九十六年的生命中,他歷經抗戰、流落香江、定居臺灣,顛沛流離,卻能因為對學術的堅持與狂熱,取得了令人讚歎的學術成就。一向堅持傳統的錢穆,始終給人古板、保守的刻板印象,更讓他在老年成為反對者批判的目標,以至於在臺灣狂飆的年代,遭受政治人物的無情踐踏。
不過錢穆一生全心發揚傳統文化,堅持以歷史救國、“一生為故國招魂”(余英時語)的浪漫主義,卻是後人難以比肩的。尤其是他在抗戰流離之際,冒著生命危險著作的《國史大綱》,成為兩岸史學的重要經典文獻。錢穆的這份堅持,以及期待後人在國史中浸潤生命,拓展視野以救國、復國的氣度與格局,成為他留給後人的無形遺產。
重視中華文化與歷史傳統,錢穆始終沒有絲毫動搖。他主張現代中國人必讀九本傳統經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老子》、《莊子》、《六祖
《移居臺灣的外國人》 第4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