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815章:漢國危矣! (第1/3頁)

榮譽與忠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不要以為內部矛盾太大,用開啟外戰的方式釋放壓力,或是壓制內部矛盾,等等的思維到了現代才有。

實際上自文明出現之後,用外戰來壓制內部矛盾的例子不要太多,只是沒有總結出一個成體系的“論文”或觀點。他們之中有些人成功了,更多的人玩成了內困外交的境地,再把自己給玩死了而已。

楚國那麼大的一個國家,熊招哪怕是開國之君都不可能統治一個完全沒有內患的國度,繼承而來的國家有矛盾,作為繼承之君不像開國之君有疊威望“buff”能更輕易鎮壓,面對內部矛盾肯定會處理起來更加困難。

範國耗了四五年幾乎將自己耗死。

楚國的底子比範國更厚一些,不至於耗到要被耗死的地步,內部矛盾一再加劇則是很正常的事情。

親兒子都能因為父或母病重太久,在病榻前伺候到耐心盡失,產生一種“不如死了”的心態。

楚國的制度雖然跟諸夏列國有所區別,內涵方面其實是一樣的。他們有一位元首,中樞有一套領導班子,下面則是由眾多大大小小的貴族統治各方。

人一多思想必然也就多種多樣,再產生各自的利益訴求,不可能傾盡所有為元首付出,尤其是付出不一定得到回報的時候。

呂武在穿越前並不是能夠玩政治的階層,多多少少會因為資訊的發達而目濡目染到一些,潛移默化之下懂得的套路也就多了。

他知道楚國跟範國一樣是在硬抗,內部的矛盾一點都不會少,窺知這個為前提,選擇了更穩妥的方式,打算慢慢來跟楚國耗,哪怕不將楚國逼得爆發內亂,過程中也能起到消耗諸侯的目標。

在這個過程中,漢國肯定也是被消耗的一份子,但是從漢國的需要和立場來說,耗著無疑對漢國的處境會更好。

所以了,速速決戰在當前不會成為呂武的選項。

漢國得到了四年的喘息之機,再有兩年就能將“長渠”修好,攻伐漢中也進行得相當順利,眼見著就能玩“得隴望蜀”的遊戲。

在這種情況下,呂武更想要將諸侯耗得精疲力盡,等待漢國開始東出致力於大一統事業,難度方面再怎麼都會下降一些的吧?

對了,漢軍出動了一個“軍”、兩個“師”和四萬騎兵,算士兵就是接近十萬,還沒有算上該有的民伕,好像也是正在被消耗的一個國家吧?

當前漢國的制度已經跟其餘諸國不一樣,其中包括了對軍隊的改變。

若是在以前,無外乎就是國君對貴族發出徵召命令,貴族帶上自己的軍隊納賦,服役期限內的消耗都由貴族來承擔。

在漢國已經變得不一樣了,武器裝備還是由參戰人員自己準備,戰鬥中出現的損耗則是由國家來修補,缺失了則是士兵向軍需處購買,糧秣全面由國家來出。

這種情況之下,參戰人員的在後勤方面的付出和麻煩變少,國家的消耗卻是大大增加了。

所以,如果漢國的國庫空虛,實際上是比其它諸侯更經不起消耗的。

關鍵的問題在於呂武要完成大一統,怎麼可能沒有進行累積呢?他成為晉國的“卿”之後就在做一系列的準備,再有四年的喘息時間進行糧秣積累,還是有一定家底的。

“我徵召六萬,須以時日教之。”範鞅肯定要徵兵的!

比較要命的是範國的“士”、“徒”和“羨”在士匄當政時期消耗過大,輪到範鞅當家作主之後只能將徵召物件放在黎庶身上。

另外,士匄死前的一兩年已經產生了追隨漢國、齊國等等展開變法的心思,礙於身體狀況不允許才沒有付之實際行動。

現在的情況是範國已經被逼到牆角,哪怕範鞅沒有舉行登基儀式,還是冒險在戰時幹了變法的事情,也就是開始徵召黎庶進入軍隊。

出身自晉國的思維還是挺關鍵,範鞅並沒有將黎庶徵召入伍,立刻將他們拉到戰場上拼命,選擇臨時抱佛腳一般的操練。

呂武並不看好範國的“新軍”,理由就擺在那裡,範鞅只是徵召了黎庶,沒有開出讓黎庶拼命的價碼。

簡單的說,範鞅打破了一些原有的界線,卻是又遵守了原本的規則,想讓黎庶拼命,礙於貴族階層可能出現的反撲沒有執行“爵位制”。

範鞅說道:“再有二月便入冬,敵軍會否撤兵?”

關於這一點呂武也在思考。

楚國在主戰場的軍隊將近九萬,其它地方也有個四五萬,再加上其餘的盟友,總數量達到了驚人的二十七萬。

《春秋大領主好看嗎》 第815章:漢國危矣!(第1/3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