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23部分 (第1/2頁)

莫再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傳東晉有位青州刺史叫鬱泰玄,晚年隱居並長眠於此。因其性仁恕,墓葬之日有數千燕子銜泥壘其墓,燕子為玄鳥,故此山曰玄墓,既指泰玄之墓,也指玄鳥銜土而葬之墓。 txt小說上傳分享

山水的盛宴(3)

立於玄墓之巔,才知這裡是眺望湖山的最佳處。玄墓北連鄧尉,南臨太湖,東依米堆,西臨長圻,形成一個碩大的畚箕灣,對面湖面之上,漁洋法華山脈如臥龍伏于波間,更遠處,西山諸島隱約於後。正如古人云:此山面湖而險隩,丹霞翠閣,望之如屏,背鄧蔚而來,法華障其前,銅井、青芝迤邐其右,游龍界其左,妙在絕頂,一登上則洞庭諸山悉陷伏於湖,而湖波遂混,茫蕩為一色。

至此方想到,當年曾於對面漁洋灣望見湖上筆架山,友人說如此形勝全吳僅兩處,一在漁洋,又一在光福,大約指的就是玄墓山。原來,漁洋山和玄墓山隔湖相峙,是互為案山的。

至此方悟到,為何古人有“玄墓形勢,三龍三鳳,勝絕天下”之說。只有立於群山蜿蜒環抱中的玄墓之巔,才識廬山真面目,才能真正領略此山確是吳之群山中最幽僻亦最神奇之山。

難怪唐寅好友張靈臨終之際唯願:垂死不忘玄墓麓,滿山明月一枝松。

也難怪清初名士王士禎登玄墓遙望湖中漁洋法華諸山,“遠眺如隱几,浩渺嘆觀止”,因愛漁洋之幽勝,從此自號漁洋山人。不登玄墓,何來如此觀感?

玄墓之腹有聖恩寺,此寺始建於唐,中興於元,經萬峰和尚歷30年努力而成江南名剎。此山因此也叫萬峰山,寺稱萬峰寺。萬峰曾題山偈雲:“玄高向午面朝湖,三龍三鳳天下無。左右環盤前後闊,此山真好立禪徒。”

萬峰百餘年後,又有三峰和尚法藏來到聖恩寺,當時的聖恩寺“蕭條荒落,龍碑獅座盡軒之荊棘瓦礫中”,經數年努力又重振道場,因萬峰與三峰法藏及法藏後任之剖石,為臨濟宗三十、三十一與三十二代禪宗,故有“禪宗莫盛於臨濟,臨濟之禪宗莫盛於三峰,三峰之禪宗莫盛於聖恩”之說,可見聖恩寺之隆。

聖恩寺位於玄墓之腹,也就是位於那個巨大畚箕灣的中心,兩面展開的長長的湖岸線由似斷又連的丘崗組成。從山頂望去,玄墓左側,迤西最頂頭浮在水上呈橫臥“V”字形的綠丘是蟠螭石壁所在地,也是憨山和尚的駐錫地。然後由西往東依次是南山、查山,長岐山與竹山。查山為潭山臨湖一小阜,以宋高士查莘隱此得名,莘築梅隱庵,又題“梅花潭”三字,後乃有潭東西之稱。潭山在西磧、玄墓之間,遙對蟠螭,綿亙六七里,南坡半山腰有石嶁精舍,其後山岡為昔日萬峰和尚面湖打坐之處,所據極勝,即名萬峰臺。從玄墓迎面看潭山主峰(又名彈山),是高大的三角形,海拔253米,雄渾蒼青。但山之一角裸黃,因山中有硫礦開採數十年,現正復綠。

玄墓山右側,臨湖又有幾道山嶺,其中一山高聳如隆然巨堆,叫米堆山。據說,玄墓僧人種米于山下,我覺得其得名恐怕主要依據其形狀,此山確實酷肖一座高大的米堆。全山林木蒼鬱,我過去曾到過米堆山下,四周均是果林苗圃,山腳雜樹野草叢生。遍覓山路而不得,問林間一果農能上去嗎?說不行,路早被柴草封死了。當時只能仰望,現在從玄墓山頂可以平視了,亦如潭山(又名彈山),仍給人端莊肅穆之感。

再回看與玄墓連綿相接伸入四圍青山之中的鄧尉山,此山因漢鄧尉隱此而名,其巔妙高峰,也是鬱然深秀之地,雖歷冬仍蒼翠滿山。但我知道,再過一兩個月,這裡將是另一種景象,白雪香海,萬株梅花將淹沒這蔥綠的山林,一展“鄧尉梅花甲天下,望中無地不栽梅”的風姿。

鄧尉山下方群山中有兩座不甚高峻的綠色小山引人注目。一座因上行只百步,名叫百步頂,又叫鳳鳴崗,“然絕頂望太湖中諸山,如几席間物也”。此山西麓有明人顧天敘晚香林遺址。顧天敘,明萬曆十六年(1588)進士,歷任鉛山、元城、嘉魚三縣知縣,晚年隱居鳳鳴崗晚香林。明亡之際,國事危殆,遂催子南行。其子以父老不捨驟去,天敘曰:“我自盡我當盡之節,汝自為汝當為之事”,竟絕食而亡。

不遠處另有一座小山名叫青芝山,也與百步頂一樣,雖不起眼,卻因另一位名叫徐枋的人而留名。徐枋是蘇州名士,工草書,善畫山水,兼得巨然、倪雲林、黃公望之妙,詩作尤佳,明崇禎十五年(1642)鄉薦中舉。南京失守,其父徐汧(明末著名復社黨人)為明少詹事,決意殉國。枋欲與父同歸,徐汧斥責道:“吾是不可不死,而你可隱居為農夫

《吳山人家》 第23部分(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