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47章 皇帝觀閱兵 (第1/3頁)

甘莊柳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趁此閒暇時間,鐵牛想給您說說陣法那些事。

提起古代戰爭,很多人可能會不由自主地想起電視劇裡各種打打殺殺相互衝陣的戰爭場景。但的,恕我直言,這些影視劇展現的戰爭,根本就不叫戰爭。不叫戰爭叫什麼?鐵牛斗膽說真話,那叫群毆,就是街道上兩派混混打群架。實際上,中國古代兩軍作戰,並不是散兵遊勇式的群毆,而是非常講究戰場上統一的指揮、統一的進退和協同作戰。由此產生一個大家很熟悉的名詞——陣法!

您一定想問,何謂陣法?鐵牛先告訴您,什麼是陣?所謂“陣”,就是古代軍隊在投入戰鬥時,根據地形條件、敵我實力、軍隊特點等具體情況而佈置的戰鬥隊形,從基礎的一兵、一伍、一列開始,一直到全營全軍,都做到“立兵伍,定行列,正縱橫”。簡單來說,所謂陣,就是各種戰鬥隊形的排列組合。而把這種戰鬥隊形排列組合畫在圖上,就是陣圖。

其實還是沒有說清什麼是陣法?那我告訴您,陣法就是冷兵器時代一種戰鬥隊形的配置。陣法起源於原始社會的狩獵活動,上古傳說中黃帝就發明了陣法。當然大發明家黃帝的事多是些神話故事,大家聽聽就得了,千萬別當真。中國陣法首次見於文獻記載是在春秋時期。《左傳·桓公五年》記載,魯桓公五年(公元前707年),鄭莊公在鄭國軍隊中採用了一種新的進攻型陣法——魚麗陣。魚麗陣的出現,就拉開了陣法在中國古代軍事戰爭中登臺亮相的序幕。在戰國時期的《孫臏兵法》中,已經出現了方陣、圓陣、疏陣、數陣、錐形陣、雁形陣、鉤形陣、玄襄陣等八種陣型。後來諸葛亮就是在孫臏八陣基礎上創造了鼎鼎大名的八陣圖。可惜古代沒有版權意識,不然的話,諸葛亮也是要向孫臏買版權的,孫臏才是原創。

此後歷朝歷代的名將們非常注重陣法,據《唐李問對》記載,大唐軍神李靖對唐太宗直接說道:“臣嘗教士,分為三等。必先結伍法,伍法即成,授之軍校,此一等也。軍校之法,以一為十,以十為百,此一等也。授之裨將,裨將乃總諸校之隊聚為陳圖,此一等也。”李靖還在諸葛亮八陣圖的基礎上,編練了六花陣。就是軍隊統率的中軍居中,中軍周圍分佈前軍、左軍、左虞侯軍、後軍、右軍、石虞侯軍。六花陣尖有二十五種變化。由此可見,熟練的掌握陣法成為一個將領的基本素質之一。

到了宋朝,由於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而自身又缺乏足夠的數量的騎兵,為了在平原上以步兵主力抗衡遊牧民族的騎兵,於是非常重視陣法。宋朝缺騎兵缺到什麼程度呢?騎兵只佔全軍總數的七分之一,就這樣還有十分之三的騎兵無馬,甚至嚴重時高達十分之八的騎兵無馬。如,劉光世軍五萬二千人,僅有三千多戰馬,可見宋軍缺馬缺到何種程度。而且宋馬普遍體形較小,一般約1.36米。據記載,當時,宋馬1.58米已經算罕見的大馬了。而宋是歷朝歷代中最重視陣法的朝代,但又由於皇帝的遙控制約,宋的陣型卻逐漸趨於保守。陣圖更是成為宋朝軍迷神器,但也就是從宋朝開始,陣圖成為了武將們的鐐銬,陣圖被妖魔化了。因為宋朝武將統兵作戰,基本都是帶著皇帝給的陣圖,佈陣作戰,宋朝武將從走上戰場的那刻起,就是在戴著鐐銬跳舞,從一開始,他們的指揮權就大受影響,而剝奪他們指揮權的正是皇宮裡的大宋皇帝。說起來,宋朝皇帝坐在宮中,指揮前線將領作戰素有傳統。據《武經總要》記載,宋軍常用陣法有常陣、平戎萬全陣、前陣、東西柺子馬陣、無地分馬陣、拒後陣、策殿後陣、本朝八陣等。

首開此風的就是宋太祖趙匡胤,趙匡胤這哥們武將出身,不過他軍事生涯其實並不長,獨當一面,領軍作戰的機會其實少得可憐。可能趙匡胤覺得不過癮,這沒體現自己卓越的指揮才能,於是他當上皇帝后,同時兼任起了大宋王朝總參謀長,最喜歡給前線將領出出主意。

建隆四年(963年)正月,趙匡胤命慕容延釗和李處耘領軍收復荊湖。李處耘出發前,趙匡胤就“以成算授之”,這是趙匡胤首次以參謀長身份,開始在宮中指揮前線將領作戰。乾德二年(964年)十一月,趙匡胤派遣兩路大軍發動滅蜀之戰,戰前他把東路大軍主帥劉光義拉到一幅地圖面前,為大軍制定作戰計劃。劉光義充分領會了趙匡胤的精神,一絲不苟的按趙匡胤計劃來作戰,果然輕鬆取得大勝。此後趙匡胤屢屢為前線大將,“以成算授之”、“授以方略”。

當然有像劉光義這樣認真執行趙匡胤作戰計劃的,也有擅自做主,違背趙大參謀長指示的。比如,開寶三年(970年)六萬契丹鐵騎又來定州打

《梁山伯與祝英臺電影》 第47章 皇帝觀閱兵(第1/3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