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 (第1/4頁)
這就是結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現代社會因憂生病、因病生憂的人比比皆是。雖然外部環境相對安靜和平了,但是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下降了。衣食溫飽的問題解決了,但是人的慾望提高了。妄想和實際的距離,正是憂存在的空間。
“愁”也是會意字,上“秋”下“心”。因為在霜風悽緊,關河冷落,落木蕭蕭的秋天,人最容易產生無助的情緒。愁不僅是一種無能為力,無可奈何的心態,還是一種較勁,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不會放棄,不會變通,團團打轉,鑽牛角尖。
從中醫角度分析,憂愁是脾胃氣機的鬱結,加上較勁,也就是心火的煎熬。處於這種狀態的人都掛相,所謂愁容滿面,也就是面部肌肉扭曲不舒展,腹內胃腸痙攣扭結,不思飲食。心火獨亢,銷鑠肺金,反侮腎水,人就會皮夭毛脆,精幹黑瘦,雙目灼灼,臥寐不寧,鬚髮皆白。正如李白《秋浦歌》所說:“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憂 愁(2)
看看京劇《文昭關》裡伍子胥的唱詞,體會一下這種心情,也就能明白他一夜白頭的緣由:“一輪明月照窗前,愁人心中似箭穿,實指望奔吳國借兵迴轉,又誰知昭關又有阻攔。幸遇東皋公行方便,他將我隱藏在後花園,一連七天我眉不展,夜夜何曾又得安眠?”
何以解憂呢?唯有杜康嘛!喝酒能鼓舞肝氣,通暢血脈氣機,克消脾胃鬱滯,甚至能夠散結除患。古人常常飲酒澆心中塊壘,就是這個道理。但是酒力彪悍,不能持久,而憂患長存,此消彼長,這就使人沉溺於杯中物,傷害自身以及子孫。古代名醫還有激怒患者,鼓舞肝氣,以勝憂思的案例。
對於愁來講,喝酒不僅於事無補,反而有害。因為酒生肝火,肝木生心火,會加重人急切較勁的心理,正是“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酒喝多了,急火攻心,使人中風、猝死。
古人云:“合歡蠲忿,萱草忘憂。”萱草就是人們常吃的黃花菜,也就是金針菜。使用中藥調理可以解憂,不僅僅限於單味藥或者特效藥,凡是能夠條達肝氣、疏解脾胃鬱滯、清心降火的藥物,都有助於緩解憂愁。
最重要的還是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那些“貴生命,輕貨財;重自得,藐榮辱;能取捨,知進退;沉心氣,不浮躁”的人,自然是無憂無愁、逍遙自在的人。
怨 恨(1)
人因思而遠慕,形成慾望、心願,這種急切期待、盼望將來的過程被稱之為“慮”。害怕、擔心將來發生的事情叫做“憂”。憂、慮都是將來時,而當最終的結果出現以後,人們的心情也會隨之轉變:也許喜出望外,也許心滿意足,也許事與願違,也許大失所望。怨恨就是對已經發生的事情的情緒和情感。
“怨”的意思就是在所願不得、所欲不遂以後出現的失望、不滿的情緒。把這種不滿情緒表達出來就是責怪、譴責、抱怨、埋怨。有這種情緒的人被稱為怨婦、怨偶。長期不滿的積累被稱為積怨。“怨”的反義詞是“恩”,也就是別人做了充分滿足自己心願的事。
“怨”與“願”同音同源,願說白了是人的妄想,而妄想能否變成實際,又取決於很多條件。從佛學理論來講,心願是因,客觀條件具備是緣,因緣和合才會有果。可惜很多人都在真誠地發心許願,卻不去順應自然規律與積極創造條件(結緣),而客觀規律往往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所以不稱心、不如意的事情常常會發生。等不如意的結果出現了,有怨天尤人的,也有自怨自艾的。
《素問·徵四失論篇》說:“坐持寸口,診不中五脈,百病所起,始以自怨,遺師其咎。”意思是說,有的醫生診療技術不精,態度不端正,給人看病,不全面診查,搞不清病因,治不好病,只能先怪自己,後怨老師。
人生天地間,被父母撫養成人以後就當獨立自主、自食其力,能從精神、物質上自己滿足自己的需要,對別人的幫助應該本著有則更好,沒有也無妨的態度,這樣期待值降下來,失望就少一些,怨也就無從談起了。所以《黃帝內經》推崇的境界就是“以恬淡為務,以自得為功”。恬淡就是心平氣和,不是慾火焚身。自得就是能自我滿足。這樣對別人的壓迫、強求也會少一些,親人、朋友、同事與你相處也就輕鬆舒服一些。
但是,老子所謂“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理想生活畢竟是不現實的。人是群居的社會性動物,註定要與別人發生關係,進行物質、能量、資訊的交換。有所付出,就有所期待,有需求,也就會有不滿。如果善於調節這種關係,就能化解怨恨,走向圓滿。
從基本層面上來
《字裡藏醫全文閱讀》 第12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