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鹽引制度引起的滅亡 (第1/2頁)
四夕火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所謂鹽引,就是官府發給商人的一種食鹽銷售許可證,而最早出現是在宋朝。
如果要徹底追溯,甚至能追溯到齊桓公那個時代,不過那時候,並非鹽引而是發行的鹽鈔,不過好景不長,鹽鈔因為發行過多,這套制度就失效了,最後到了北宋末年,被改成了鹽引制度。
“難道,朝廷鹽引制度,有問題”徐妙雲疑問,由於後宮不能幹政,所以徐妙雲並不是很瞭解現在的鹽引制度。
“嗯?”姬陽很肯定的點頭。
卻立馬引來了一道聲音,漢王兇相畢露,好似要報先前栽贓之仇“你小子,今天不說個,三七二十三出來,我打斷你的腿”
姬陽嘿嘿一笑“父王你聽著就行,還有三七是二十一”
“嘿,你小子,還教訓起你老子了”
漢王正要罵罵咧咧,結果徐妙雲一眼掃去,頓時漢王縮了縮脖頸,“娘,我這是教訓兒子呢?”
“我也是教訓兒子呢?才給你說了,收收你得性子”
“知道,知道”
漢王頓時憨笑一下,然後抓起一把肉串吃了起來,同時叫人把他收藏的美酒拿來。
“皇奶奶,你應該知道,鹽引政策是太爺爺定下的,而且還和北方戰事密不可分,所以導致天下鹽價居高,販賣私鹽不斷”
明朝早些時候,尤其是在洪武年間,明朝最大的問題就是北方的北元王朝,而朱元璋在位時,進行了多次北伐。
既然是打仗,那麼糧食就是重中之重,可當時明朝剛建立,北方又是戰亂不休,根本沒有餘糧支援軍隊,唯一的辦法就是從南方調糧,但是從南方調糧,耗費巨大,而且在過程中容易出現貪汙。
所以機智的老朱,琢磨了兩個半小時,一拍腦袋決定把賣鹽和運糧結合起來,商人想要鹽引,就得往前線運糧,而往前線運多少糧食,就能得到多少鹽引,這個辦法確實在明朝初期發揮了很大作用。
可這樣一來,也導致鹽價居高不下,因為交通緣故,商人得把糧食從南方運到北方,從北方回來,拿著運糧證明,去應天府換鹽引,再拿著鹽引去鹽場拿鹽,最後進行銷售,這時間少則一年,多則兩三年,所以也就導致民間鹽價居高不下。
所以在平定北方元廷後,運糧換鹽,再次重新恢復到,以銀子換取鹽引,拿鹽賣鹽,可是這又出現,小的商販拿到鹽引後,被大型鹽商收購,慢慢滋生出,小鹽商專門把鹽引倒賣給大商人,一時間又導致了,販賣鹽業被商人壟斷,當然這個時候問題不大。
“可這也是降低國家消耗的策略”漢王插了一句。
“沒錯,這是降低了朝廷打仗的消耗,可是民間卻也被這弄得苦不堪言”
“如果改變一下呢?比如分開,把運糧和鹽引和買鹽分開呢?”徐妙雲反應很快,不過也還是陷入了思考,在想其中可行性。
“皇奶奶的意思是,分工合作,將其拆分成為,運糧商人和鹽引商人以及賣鹽商人,鹽引商人出錢買下運糧商人手中的運糧證明,以運糧證明拿到鹽引,最後在將鹽引出售給賣鹽商人,賣鹽商人拿到鹽引,去鹽場拿鹽賣鹽,減去這途中消耗,各自相互賺錢,最後一起分紅”姬陽問道,同時有些詫異,沒錯明朝永樂年間,運糧換鹽引再次啟用,不過卻發生了這樣改變。
從朱元璋平定北元朝廷後,不在需要大量糧食到邊關,因為朱元璋前線採取得是屯田制,戰時打仗,和平種田,所以不需要大量糧食後,就改回銀兩從戶部換鹽引。
直到朱棣靖難,朱允炆為了節省開支,又將這個制度搬了出來,以鹽引用商人給前線運糧,甚至到最後朱棣五次北伐,也用得此法,不過在這時,卻又發生了改變,出現了一套合作分工的方法,就是徐妙雲提出的這個改變,有專門運糧的商人,有鹽引商人,有賣鹽商人,形成了合作,演變成了期貨局勢。
也是這樣才在永樂仁宣時期把鹽價平復了好多。
徐妙雲詫異看了姬陽一眼,沒想到,瞻壑反應這快,同時還有如此政治眼光,可接下來,姬陽卻繼續開口道。
“雖然這個辦法在目前看來是最可行,但長久以往,依舊會出現問題”
“為何”
眾人不明,感覺挺不錯啊。
“皇奶奶,父王你們想,這種交易制度是建立在有戰事的前提下,而一旦戰事減少,朝廷不需要大規模運糧時,又會回到,用白銀換鹽引的局勢,而這時運糧的商人就不在存在,但是鹽引商販卻一直在,因為天下需要鹽,而鹽引卻有定量,他
《朱高煦之死大明風華》 第十六章 鹽引制度引起的滅亡(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