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 (第1/4頁)
希望之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斕摹蚌櫨恪焙鴕壞氐穆橄咄妨恕�
“村長那是不能比的!”木青總結性地說——雖然他還不知道我要用這麼細的線來作什麼。
我沒理會“鯊魚”和那些麻線頭,但在她成功地抽出第一根麻線以後,還是給予了高度的肯定,要她把技術心得傳授給“編藤組”的所有“技術工人”。
而這一次來得比我想像要快得多——一天之內,所有的陶紡輪都快速轉動起來,數十根線在同時誕生,“鯊魚”鬱悶得要死——人比人得死,貨比貨得扔,誰讓她這個“領導”還比不上屬下呢?
不過我把傳授技術的成績記在她頭上,還是讓她很滿意。
而我則忙於織布機的“研發”。
第三十九章 大元新篇
織布機上首先得有經線,這是我所知道的,但難就難在經線是怎麼一分為二的——分組的技術是核心。
我和土魯先做了一個矩形的木框,長1米5左右,寬70厘米左右,豎直襬放,下面用木製三腳支撐。在木框的上下兩邊用陶片刀刻出許多均勻的細槽。
我親自來完成這個刻槽的工作,力求作到既細又均勻。每厘米長度上,大約有六個槽。
另外再做兩塊80厘米長的薄木板,在其中70厘米長度上刻了許多小孔,分前後兩排,以保證在每厘米上有三個孔。
紡好的麻線先將一頭拴在木框下面的邊框上,另一頭一部分拴到上邊框,一部分線拴一塊穿了孔的板上,這樣經線就分成了前後兩面,交叉固定,保證前一面的經線和後一面的經線兩兩相鄰間隔,
再將後一面的經線每一根穿過前一面的經線間隙,都拴到另一塊薄木板上的孔裡,這樣把薄木板板提起或放下,前後的經線就交換一次位置。
緯線就簡單了,用一個陶梭帶著麻線在兩個不斷變換位置的經線面中穿過就行了,為此我特地要求土土燒製了幾個釉陶梭,以減小磨擦。
同時做了一塊木板用作砍緯刀——每一根或幾根緯線穿過去以後,用來使勁砍一下緯線,使織出來的布密實。
但這臺織布機不是很完善,得要兩個人同時工作,看來以後還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
但在五天之後,第一塊長一米2左右,寬65厘米(按大元米,因為不知道從大元到格林威治天文臺的路怎麼走,國際標準委員會的委員們的祖先們在歐州哪個山洞裡,只好先採用大元米了。)的麻布出現在我面前時,還是忍不住狂歡了一把——不為別的,這個冬天有內褲穿了!(汗!)
這還是已經入秋了,要是到了明年春夏,看我弄一套“純天然麻布休閒裝”出來,那還不得在族裡瞪掉多少眼珠子!
但前幾塊布一直沒捨得用來做內衣,而是做了一面大旗,上書“大元”二字(用的是大元字,我自制的毛筆),掛在了宗廟門口廣場上新樹起的旗杆上。
從此我要求每天早上騎兵操練和工作之前,都要到廣場上來,在猛烈的鼓聲中把旗幟升起,再高呼三聲“大元”,才能去做其他事——木青曾經一段時間認為我搞那麼多花樣就是為了這面旗,在這個問題上他絕對沒有“鯊魚”來得敏銳。實際上“鯊魚”是在我們族裡除了我們家以外第一個用麻布做衣服的人。
但那是第二年的事了。
我還沒來得及譜寫“大元族歌”,我想“大元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在近些年肯定是成立的,但五線譜或者簡譜對木青實在是太難了一點。
這項工作就以後再說了。
同時也因為秋收到了。
今年的秋收我下了大本錢。
本來就有莊稼的42個部族就不在話下了,所有的村長都被我請來,而沒有莊稼的部族也被我請了31家的代表——長老或者村長。
大元舊村的居民們也多半遷到了新村,這樣新村裡的大元族人(包括原大元族、漢土族、同齊族、吳山族等)達到了1100多人,加上各族組織的“收割隊”1000餘人和“領導”代表,2000餘人聚集在大元宗廟前,看我設香案祝謝神靈及祖先。
在大元旗再次升起以後,我一聲令下:“出發!”
大元族1100餘人齊聲應和:“出發!”
然後奔赴我們的“希望的田野上”。
收成的結果是我真正想展示給來賓的東西,由於採用了較完整的後期管理技術,這一季的畝產達到了220斤左右(大元斤)。
11000畝土地總產約240萬斤!!
堆滿
《《回到原始部落當村長》小說閱讀》 第21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