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十六章 弓坊 (第1/2頁)

秦腔楚狂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而作坊則是一個連通的長棚,不過這長棚可比沈家的正規的多了,原木為柱,塗著朱漆,上面蓋著青瓦,裡面涼風習習,在前面還有一拍水缸。

水缸是用來防火用的,而這樣的長棚實際是按照做弓的生產工藝要求做的,開元弓怕水、怕『潮』,乾燥過後的朱濤洗水後弓力會大減,牛筋弦吸水後也怕崩裂,實際上北方衛所裡計程車兵在夏、冬兩季一般都把弓放在炊灶上。而制弓在秋天也是這個道理,秋天天乾物燥。

沈清平父子四人來到弓坊時趙老六、萬三、孫四方、錢震川等一家子已經到了,一個月最起碼要見十天,熟悉的像自家人,因此見面也只是隨意的打了個招呼,不過臉『色』都不太好,畢竟誰也不想到這裡做工。

放下工具之後,沈清平便跟著沈qh、沈清河一起去領材料,之所以三個人去,是因為在弓坊每天的工作是有定量的,而且量還非常大,每人每天要做五張弓!

看著數量不大,實際上從竹胎粗胚的削制,再到打孔,定中,上弓弣,再到削制、打磨弓弭,勒弓上弦,這既需要技術更需要時間,特別是打磨浪費時間。

而這裡面最大的技術是上弓弣,勒弓,同樣的竹胎可以勒成四十石、五十石、六十石、七十石的弓,但你勒不好,弓淵的弧度過大或者過小就不能達標——左軍都督府對弓的要求是必須勒成六十石以上的強弓。

這也是沈家父子必須親自來的緣故,平常的出工,匠戶如果不來,可以花銀子請人代替,但弓坊卻行不通,一是因為會做弓的少;二是不熟練做不車來。實際上由於匠戶貧寒,很少有人花銀子請工,畢竟這樣做還要給裡頭、管事之類的孝敬些。

當然如果技術熟練,做完當天的活,在裡頭驗收完畢後,也可以早走。

庫房是五排高大的青磚房,每個房間前面都坐著一個皂衣的管事和跨刀計程車兵,管事拿著小『毛』筆記錄著匠人所領的材料。士兵則昂首而立。

做工的材料有竹胎,牛角、牛筋,桑榆木或者檀木,分在還幾個房間,沈清平和沈清海、沈清河三個分別去領,按照沈清海的安排,沈清平去拿牛筋、牛角。

領回來之後,沈qh和沈清河已經領來了弓胎,正在用小刀削制,弓胎的厚薄直接影響到弓力的大小,是個技術活,沈清平有自知之明,沒有伸手,而是拿起一張沈大柱削好的弓,在中間位置量了一下,拿起一塊木鋸和榆木,開始截木。

而這時趙老六和錢震川一邊削著竹胎,一邊圍了過來,隨後,錢震川黑醬臉帶著一點小心翼翼,對著沈大柱笑道:“沈大哥,聽你家山娃子說,他在城裡拉人很賺錢,我家那小子也十三四了,平時沒個營生,又不想學我這手藝,你看能不能也給我家做輛,讓他和三娃一起幹。”

錢震川說話之間,趙老六臉上帶著笑,眼睛一眨不眨的看著沈大柱。

出於小農小戶固有的思維,沈大柱並不想把這獨門生意讓出去,但他心底善良,推己及人,也知道這貧窮的苦,因此他猶猶豫豫的看了沈清平一眼。

沈清平懂得沈大柱的意思,但京城那麼多人,豈是一兩個人能夠拉得了的,而且出租這種生意是這樣,計程車越多,用的人也越多,不過這車的專賣權已經交給四方車行了,想了下,沈清平笑道:“不瞞錢大哥,這拉車卻很是賺錢,能賺多少想必你也聽山娃兒說了,但這車已經被虞東家包了,這樣吧,回頭我去給虞東家說說,讓他便宜些賣給你們。”

錢震川是聽他兒子虎子說的,虎子對他說山娃向他顯擺拉車一天能賺五六兩銀子,一天五六兩對普通匠戶們來說你絕對是天文數字!而錢震川沒想到居然是真的,更沒想到沈清平居然願意幫忙,他立刻激動地嘖了嘖厚厚的嘴唇,喜笑顏開的說道:“五哥,真是多謝你了!那個你這木頭鋸的不行,讓我來吧!”

而趙老六也湊了上來,臉上帶著些腆笑道:“五哥兒,你也幫俺說說,俺家二蛋也在家閒著沒什麼事?”

沈清平點了點頭,而就在這時,作坊外的走廊裡突然有人‘咳、咳’了兩聲。沈清平轉頭一看只見外面正站著一個綠袍官員,白白淨淨的圓臉,小眼,下頜稀疏的幾根鬍子,和虞世揚長相相似,只是年紀大了些,額頭上有些皺紋。

“虞大人。”“虞大人。”……

見此,眾人紛紛抱拳大招呼,沈清平也不例外,而虞世昌只是微微點了點頭,然後背在身後的手向沈清平招了招。

“虞大人何事?”到了走廊,沈清平拱了拱手,行了個拜揖禮問道。

《明匠裝飾》 第十六章 弓坊(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