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7部分 (第1/4頁)

青澀春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戶太子的荒淫跋扈恨之入骨,於是設計讓天皇把親兒子山部親王推薦給皇后。等到正當盛年的山部親王和年過五旬的皇后乾柴烈火,打成一片以後,藤原百川趁機密奏說皇后想要“咒殺天皇”。已經對皇后所為厭惡到了極點的光仁天皇毫不猶豫,立刻廢黜井上皇后,兩個月後又廢黜了東宮他戶皇子。藤原百川繼續施行自己的計劃,據說花費了四十多天勸說天皇,終於使天皇於次年也即寶龜四年〔773年〕元月,立山部親王為東宮。

天應元年〔781年〕四月,光仁天皇讓位於山部親王,這就是鼎鼎大名的桓武天皇。延歷三年〔784年〕,桓武天皇遷都到長岡,延歷十三年〔794年〕再遷葛野——葛野的新都稱為平安京,日本從此進入了“平安時代”。

日本人的氏、姓和苗字

說到日本人的姓氏,首先要從中國人的姓氏談起。請問,商鞅姓什麼?姓商?錯。姓衛?錯。姓公孫?更錯!因為中國上古,姓和氏是分開的,女子稱姓,男子稱氏。所謂姓,指的是一個人的血統(當然只有貴族才有閒空研究或者附會自己的血統),而氏,則代表此人的身份地位。商鞅是衛國的公族,衛是周朝的同姓諸侯,所以商鞅的姓,應該是周的國姓——姬。他是衛國人,所以以國名衛為氏,稱之為衛鞅;他是衛的公族,所以也稱為公孫鞅;仕秦被封在商於,所以也稱商鞅。這衛、公孫、商,正是他的氏。再如,姜子牙姓姜,但是呂氏(大概是出生地)、太公氏(被周武王尊為太公);秦始皇姓嬴,但是趙氏(生在趙國)、秦氏(秦的國君)。諸如此類。

男子主外,平常使用能代表其身份地位的氏而不用姓,商鞅雖然姓姬,但不能叫他姬鞅,秦始皇雖然姓嬴,但叫他贏政就大錯特錯。只是這一姓、氏分開的制度,漢以後就逐漸被大家遺忘了,姓、氏逐漸合流。

日本的情況則正好相反,氏指的是出身氏族〔日本古代的氏族並不一定由血緣關係所組成〕,姓則指的是大和朝廷賜予氏上等貴族的稱號,比如臣、連、造等等。這種“姓”其實含有種姓的意味,以區別氏族地位的高低。其後出現的賜姓如藤原、橘、源、平,等等,嚴格意義上來說仍然是氏,而不是姓。貴族男子正規的稱呼,必須姓氏疊用,比如“藤原朝臣九條兼實”,藤原是氏,朝臣是姓,九條是苗字(苗裔之意),兼實是名。

苗字又是什麼呢?苗字是代表一個氏姓的分家的意思,可以有多種來源,比如地名、官名、莊園名,等等,苗字經常可以更換,其實更象是中國古代的氏。打比方說,武田苗字出於源姓的新羅三郎義光,其後裔一支任甲斐守護,如武田信玄,一支任若狹守護,如武田元光。再比如,戰國名將中,有不少稱北條苗字,但實際上幾乎沒有一個是真正名門平姓的北條之後裔:北條早雲祖孫三代,出身低微,來源不詳,為了名正言順稱霸關東,而冒苗字北條;大將北條綱成,本是今川家臣福島正成之子,因為娶了北條氏綱的女兒,而賜苗字北條,是冒稱之冒稱;上杉謙信麾下名將北條高廣,其實本來的苗字是毛利(他的家徽也是一文字三星),只是以所領北條莊為新苗字,才變成了顯赫的北條氏……

武士階層抬頭以後,武士們的苗字越分越多,越分越雜,逐漸變成了現代意義上的姓,而到了江戶時代,很多商家把商號冠在自己的名前面,也逐漸演化成現代意義上的姓——本書後面為了行文方便,會經常在苗字後面加個“氏”字以指代某一家族,但這並不說明苗字和氏有其共通之處。

不過,古代日本的平民百姓都是沒有姓的,要到近代明治維新以後,才強迫人人都必須有姓,從而大多毫無本源地生造出來的。

●桓武朝的遷都

桓武天皇時代,土地私有化日益嚴重,各地產生出大大小小的封建莊園來,嚴重影響到國家稅收和天皇制集權統治,使得朝廷不得不進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以挽救班田制的徹底覆亡。

為什麼呢?因為雖然頒佈了班田收授法,這項法令因為並不完全符合當時的社會生產狀況,仍存在種種漏洞,最主要的就是,各大寺社仍保有寺社地,而很多貴族也仍保有自己的封地〔位田、職田和功田等〕,這些寺社地和封地是不用繳稅的。人口分佈不均以及賦稅沉重,導致很多百姓得不到授田或耕不起授田,遂被迫進入寺社地或貴族封地,變成了新興莊園中的農奴。

為了避免這種狀況進一步擴大,奈良朝廷多次移民邊遠地區,開墾荒地。然而因為這些新開墾地的地權是屬於國家的——養老七年〔723年〕就頒佈“三世一身法”,規定利

《宛如夢幻織田信長傳破解版》 第7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