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部分 (第1/4頁)
青澀春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高杉晉作雖然鼓吹“四民平等”,吸收平民和農民參加“奇兵隊”,但他本身卻往往擺出一副上級武士的臭架子。生前,他自稱“奇兵隊開闢總督”,率扈從、攜藝妓、張羽傘,悠然醉步於下關街頭,並告誡其妻雅子“須牢記武士之妻與町人百姓之妻的身份區別”。在他死後,雅子也因此始終不肯接受身居高位的伊藤博文與山縣有朋等人的資助,說:“武士之妻,再窮也不能靠足輕輩的接濟過活。”
再說所謂的“維新三傑”,那就是木戶孝允、西鄉隆盛和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即正文中提到過的桂小五郎,明治維新後,他受到大久保利通的排擠,憤而下野,最終於明治十年(1877年)病歿於京都,享年四十五歲。
大久保利通不僅排擠長藩的木戶孝允,還同時打壓原本志同道合的西鄉隆盛,據說因為隆盛提出“徵韓論”(主張利用對朝鮮發動戰爭來轉嫁國內矛盾),大久保利通認為此乃不智之舉,遂聯合木戶孝允等人把隆盛趕出了政府——不過也有專家指出,所謂“徵韓論”最早並不是西鄉隆盛提出的,而要說隆盛力主發動侵略戰爭,或許也只是刻意往他頭上扣的屎盆子。
西鄉隆盛和大久保利通之間的真正矛盾,其實是在於對待舊武士的態度方面,利通認為不合時宜的東西就該全部清除掉,而隆盛則同情那些毫無謀生手段,即將因為廢黜舊封建制度而變得一貧如洗的中下級武士們。於是最終隆盛離開政府回到薩摩鹿兒島,聚集落魄武士,開辦軍校、維持治安,實際是建立了不受中央控制的獨立王國。明治十年(1877年)二月,心懷不滿的舊武士擁立隆盛為主,發動了對政府的叛亂,也即“西南戰爭”。叛亂失敗後,西鄉隆盛切腹自殺。
舊武士家族的後裔因此對這位失敗的曾經想開歷史倒車的傢伙格外崇敬,一直到今天,日本人都稱西鄉隆盛為“庶民的英雄”。確實,大久保利通所掌控的獨裁政府絕不是人民的救星,然而隆盛發動叛亂的目的又怎會是為了拯救普通的民眾呢?
且說西鄉隆盛被趕下臺後,內務卿大久保利通獨掌政府實權。當時的內務省,其許可權除行政外,還包括治安、工商業及部分財政、司法權,大久保利通以大隈重信(大藏卿)和伊藤博文(工部卿)為左右手,建立了完整的獨裁體系。
當時局勢混亂,晦暗不明的日本確實需要一個獨裁者,但這樣一個獨裁者,其下場也肯定是悲慘的。就在西南戰爭結束後的翌年(1878年)五月,大久保利通在行路途中被刺,刺客據傳是西鄉隆盛的餘黨島田一郎。
同樣遇刺的還有足智多謀的大村益次郎,他在明治維新後擔任兵部大輔一職,大力推動軍事改革,吸納各階層民眾從軍,從而惹怒了保守派舊武士們,終遭暗殺。可憐的是,益次郎當時並沒有被殺死,在病床上足足折騰了一個月,最終卻因傷口感染而一命嗚呼了。
●奪“玉”行動
孝明天皇慶應二年(1866年)六到八月間爆發的第二次“徵長戰爭”,以十五萬幕府軍被四千長州軍擊敗而告終。從此幕府威望直落谷底,家茂將軍去世後,其後見人德川慶喜被迫下令終止戰爭,全線撤退。十二月五日,德川慶喜繼任為第十五代徵夷大將軍,也是江戶幕府的末代將軍。
長州之所以能夠在“四境戰爭”中取得勝利,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在於幕府的腐朽、諸藩聯軍的裝備既差,配合度又不高,而長州則經過軍制改革,裝備精良,同時上下一心,士氣高漲。此外,薩摩以及英國對長州的暗中支援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當時英、法兩國爭奪對日本的控制權,英國認為幕府已經徹底腐朽,無法利用它來統治整個日本,因此轉而支援藩政開明,並且逐漸開啟國門的薩摩、長州等藩,希望實現以天皇為中心的雄藩聯合體制——也就是坂本龍馬所設想的那一套。而法國看到英國這種態度,反倒加強了支援幕府的力度。可以說,如果沒有英國人摻和,長州未必能夠輕鬆打贏“四境戰爭”,而如果法國人不在其中攪事,大概高杉晉作在戰勝後會趁勝追擊,直薄京都去吧。
且說這位志氣沖天的高杉晉作,在“四境戰爭”結束後不久就嘔血臥床,隨即在第二年也就是慶應三年(1867年)四月十四日永遠閉上了眼睛,享年僅二十九歲——查其病因,乃是慢性的肺結核。
而另一方面,末代幕府將軍德川慶喜在繼位前不久就開始了一系列幕政改革,內容包括購買武器,改革軍制,改組幕府,以五位老中分掌五局,等等,在法國人的幫助下,頗有振作自雄,重新建立以幕府為中心的統一
《宛如夢幻織田信長傳破解版》 第73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