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41章 宋朝百姓的一天 (第1/3頁)

參見大總管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進城之後,一路走一路閒逛,城中所有的一切,都是讓得李小魚他們大開眼界,重新整理了認識,感覺震撼不已。

因為汴梁城實在是太繁華了了,這種繁華,是達到了古代封建王朝的極限,到處都是雕樑畫棟的建築,配飾精良的馬車,身穿綾羅綢緞的人群,無一不顯示出了此時的盛世景象。

沒錯,此時的大宋,正處於它最鼎盛的時期,經濟發達,文治昌盛,百姓富足。

這種富足可不是說說而已的,而是真的國富民強,國泰民安,超過一百五十萬人口的汴梁城內看不到乞丐,因為官府設有專門的福田院和居養院。

它們的主要功能便是接濟、收容“老疾孤窮丐者”,比如此時朝廷在汴梁城內設有四個福田院,用來專門救濟窮苦者。

也不止是汴梁城,還下令全國各州縣均設定居養院,“道路遇寒僵仆之人及無衣丐者許送近便居養院,以錢米救濟。孤貧小兒可教者,令入小學就讀”,是不是很人性化?

當然,更沒有流離失所的孤兒,因為設有慈幼局、嬰兒局,“官給錢典僱乳婦,養在局中。如陋巷貧窮之家,或男女幼而失母,或無力撫養,拋棄於街坊,官收歸局養之。月給錢米絹布,使其飽暖,養育成人,聽其自便生理,官無所拘。”

此外還有施藥局和安濟坊,都是為了照顧窮困群體設立的醫療福利機構,到了北宋崇寧年間,朝廷甚至還下令“置安濟坊養民之貧病者,仍令諸郡縣並置”。

而且不僅管你生前,還有管你死後的漏澤園,所謂的漏澤園類似於現在福利性的公墓,早在北宋真宗年間,官府就“於京城近郊佛寺買地,以瘞(埋葬)死之無主者”。

此後到了徽宗朝蔡京當政時,更是在全國推廣此制,曰“漏澤園”,各州縣均設,竭力讓國內不出現路有凍死骨的慘狀。

雖然後來也沒什麼卵用,官員貪汙腐化,各種層層剋扣,所有的福利制度形同虛設,但至少此時宋朝的百姓們還真的是衣食無憂,安樂悠閒。

而且因為汴梁城裡河流眾多,水系發達,所以大家還都養成了熱愛洗澡的好習慣,並不像後世大家所認為的那樣,古人很少洗澡,什麼一年才洗三次澡,至少在汴梁城內不是。

因為李小魚他們是看到,大街上光是營利性的澡堂子就有很多,以至形成了獨立的一個行業———“香水行”。

至於私人在家中洗澡更是普遍而平常的事情,特別是夏天不停的出汗,一天裡至少要浴身一次。

宋詞中,美滋滋形容夏日“晚浴”後心身舒爽狀態的妙句更是比比皆是,可見這個時期的人們真的是酷愛洗澡的,早就養成了愛洗澡的好習慣。

故此,大街上不僅有浴室,還有按摩推拿大保健等一系列的服務手段,閒暇之餘,倒真的是可以去美滋滋的享受一番啊。

並且更人性化的是,這個時期就已經有公廁了,而且廁所裡還專門配備有水盆、手巾等。

足以說明,在這個時期,至少有教養階層的人,都已經養成了便後洗手的習慣———當然,實際上這一習慣早在晉代就已經確立了。

“淨紙不得狼藉”,更是說明當時普遍地以紙來拭穢,而且,廁所裡總是整齊地備有“淨紙”供前來的人使用,不會讓你有出門忘帶紙的尷尬。

所以如此好的福利制度,讓得大街上的每個居民,都是紅光滿面笑語盈盈,一副精神飽滿的姿態。

更加的不愁吃不愁穿,因為在此時的大宋,只要不是天災人禍,什麼蝗災旱災水災,導致一個地方出現大範圍的饑荒,難民成群,超過了救助極限,其他時候,幾乎很輕易就能找到份活計來養活自己,生活的很好。

這也多虧了宋朝濃郁的商業氛圍所致,商人的地位大幅度提高,全民經商,不僅種地可以掙錢,做生意打工也能掙錢,而且收入不菲,很多百姓甚至都不願意種地,而願意跑到大城市裡去打工生活。

而這個時期普通百姓的收入水平到底有多高呢?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就可以知曉,比如宋人張耒的一首詩中就有寫道。

“山民為生最易足,一身生計資山木。負薪人市得百錢,歸守妻兒蒸鬥粟”。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這個時代以砍柴為生的山民,不幹別的,光是每天靠砍柴賣柴就能很好的養活自己一家老小,掙個100文,可能還要更多。

畢竟詩人要是寫“負薪人市得一百零二錢”之類的話,就太不押韻了,所以這裡的百錢只是虛指,實際情況一般是隻多不少。

《買宋plus dmi都贈送什麼》 第141章 宋朝百姓的一天(第1/3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