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孔廟景緻多又多 (第1/3頁)
參見大總管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在碼頭的客棧中安安穩穩的休息了一夜後,李小魚他們也是一大早便神清氣爽的起了床,因為幾人是商議決定,今天要去曲阜孔廟一逛,看看熱鬧。
一大早起床之後,讓小二打水洗臉,又簡單的吃過點早飯之後,幾人便是準備出發了。
而因為他們幾人的馬都還沒從坐船後遺症中緩過來,依舊是顯得有些無精打采的,所以幾人便沒有騎馬,是僱了一輛牛車,便出發向孔廟走去了。
曲阜離他們住的碼頭客棧也說不上有多遠,十來裡地的樣子,幾人坐著牛車,花費了差不多一上午的時間,便是趕到了曲阜城。
在曲阜城外下了牛車,幾人是步行進城,一進城便是感覺到,整座城池確實充滿了厚重的文化底蘊。
因為這是聖人故里,孔聖人的家鄉,天下讀書人心目中的聖地,所以,城內的百姓們都好像有一種榮譽感和使命感一般,顯得非常的儒雅謙遜,說話這些都彬彬有禮,幾乎沒什麼人在街上吵鬧,怕丟了聖人故里的名頭。
而且,城裡有許多的書院,不時可以聽見書聲琅琅,傳出孩子們的讀書聲。
也有許多上了年紀的老者,是拿著一本書,坐在街道旁的古樹下,身邊圍坐著許多的小孩兒,教他們讀書識字,其樂融融。
包括就連街邊許多做生意的小販,手裡都拿著一本書,閒暇時翻看幾眼,博學好讀,整座城幾乎都沐浴在了這樣一種祥和的儒家文化之中。
也是,曲阜的地理位置並不算優渥,也沒有其他太過出名的特產,唯一聞名天下的,便是這裡出了一位所有讀書人的老師,孔聖人。
所以,每年都有無數多的文人士子,書生墨客在這裡來遊玩,朝拜聖人,直接是拉動了這座小城池的發展,在古代就算得上是一座享譽四方的旅遊城市了。
當地的許多百姓也都靠此過活,比如說是開旅店,做小生意等,活的也非常滋潤。
所以是對孔聖人感激不盡,也自然是要百般努力的讀書識字,維護好聖人故里的儒學風氣,才好吸引更多的書生士子來此,形成一種良性迴圈的局面。
所以李小魚他們一路上是見到,城中各種書齋,文玩店,筆墨紙硯店多不勝數,同樣不由自主的感嘆到,這曲阜還真是學風厚重,名不虛傳啊。
而幾人也沒耽擱,進城之後,就是直奔孔廟而去,想看看,天下讀書人心目中的聖地,到底是什麼樣子。
很快,幾人便是趕到了曲阜市的南門,遠遠的便看到,一座佔地極為寬廣的宅院出現在了眼前,不用說,這便是孔廟了。
而孔廟,說到底,其實原本並不是一座真正的廟宇,只是孔子的故宅,在他死後,才由魯哀公下令將其改建為廟,讓人祭拜。
此後,因為漢武帝的擺黜敗家獨尊儒術,孔子的地位越來越高,歷代帝王也不斷加封孔子,擴建廟宇,才形成了現在的孔廟。
包括北宋時更是如此,朝廷崇儒重道,重文輕武,更是重視孔廟的存在,以收攏天下讀書人的心。
比如立國之初,太祖皇帝趙匡胤就親至曲阜拜祭,同時下詔增修廟宇,建隆三年,又詔祭孔廟,用一品禮,廟門列十六戟。
大中祥符元年,真宗也不例外,泰山封禪時,同樣來到曲阜拜祭孔廟,加諡孔子為“玄聖文宣王”。
次年又“頒孔廟桓圭一,加冕九旒,服九章,從上公制”;並在四年之後,詔令各州皆建孔廟。
所以,才有了後世孔廟滿天下的局面,同時更改諡孔子為“至聖文宣王”。
總之,光是整個宋代,對於曲阜孔廟的增修就達到了七次之多,特別是天禧二年,在朝為官的孔子第四十五代孫、大理寺丞孔道輔奏言。
“祖廟卑陋不稱,請加修崇”。
意思就是我家祖先的房子有點破,皇帝你快給錢修繕修繕吧,而且要修好點,別糊弄我,不然我可不買賬。
面對他這般霸道的要求,朝廷連個不字都不敢說,急忙准奏,立馬給錢派人去監修孔廟。
可對此,孔道輔還不滿意,不久後又上奏朝廷,想用真宗皇帝泰山封禪後的剩餘材料繼續擴建孔廟。
於是朝廷依舊照準,擴大孔廟舊制,而經過擴建的廟宇,前後共有四進院落,東、中、西三路並行,初步奠定了孔廟如今之格局。
當然,這還不算完,本著公家的就是自家的,作為孔子的後人,孔道輔依舊誓不罷休,又在孔廟內修建了講學堂,並且還在正殿之西又建了五賢堂。
順便說
《買宋plus dmi都贈送什麼》 第123章 孔廟景緻多又多(第1/3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