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徵兵受阻 (第1/2頁)
阿牛哥的藍白情懷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楚雄本來以為在柳鎮及附近十幾個村子,招收500名新兵是很容易的事,結果現實給他上了一課。
像電視裡演的那樣,八路軍振臂一呼,百姓應徵者如雲的感人場景並沒有出現。
鎮上還好一些,至少還有幾個做工的聽了宣傳過來應徵,派到各村的徵兵隊普遍碰了釘子,幾乎沒有人報名應徵。
由於歷史的原因,在老百姓中普遍流傳著一句話:
“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
當兵打仗是要死人的!而適齡壯丁幾乎都是一個家庭的頂樑柱,去當兵了,家裡就少了一個頂樑柱。
國家又不可能一日無兵,所以只能透過制度來招兵,常用的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募兵制,一種是徵兵制,其他的幾乎都是這兩種制度的衍生,如北周後出現的府兵制就是徵兵制的升級版。
募兵制的核心就是花錢養兵,軍隊職業化,用軍餉去養兵,像南宋、北宋、清等政權實行的就是募兵制。
在古代,以農業為主的國家或族群,從軍常為被迫性或半被迫性的選擇,而在一定條件下,國民有其從事軍職的必要與義務者,其制度為徵兵制。
可以看出徵兵制是一種強制性的兵役制度,五代後又升級為操作性更強的府兵制,明代的軍戶制也是一種府兵制,其特點是該制度最重要的特點是兵農合一。
府兵平時為耕種土地的農民,農隙訓練,戰時從軍打仗。
府兵參戰武器和馬匹自備,全國都有負責府兵選拔訓練的折衝府。
可以看出來徵兵制是國家或政權的一種強制性手段,平時耕種,戰時從徵,不從徵者輕則坐牢,重則殺頭,百姓不得不當兵。
實行徵兵制必須要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像漢朝,漢武帝北征匈奴,一聲令下,五十萬大軍都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徵齊,根本不用擔心沒人敢不來。
府兵制更是,從《木蘭詩》就能看出來:
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可汗軍貼一下,府兵就得老實自備馬匹、武器在規定的時間趕去報到,規定的時間不到是要殺頭的。
正因為有了這樣的強制性徵兵制度,古代那些強勢帝王才能動則就出兵幾十萬,甚至百萬。
民國時期顯然不具備強勢政權的特徵,國家只是實現了形式上的統一,各地事實上是新、老軍閥在統治。
沒有形成一個固定的兵役制度,各新、老軍閥招兵都是靠軍餉,也就是募兵。
但軍餉卻很低,又普遍存在軍官剋扣軍餉、打罵士兵,不把士兵當一回事等行為,導致了在普通民眾中,存在只要活的下去都不願當兵的心理。
從而催生出一種新的徵兵方式——抓壯丁!
整個抗戰時期,國府抓的壯丁不下去千萬,有大一部分壯丁死在了押解的途中,這又必定會引起一個惡性迴圈,民眾更反感當兵。
很多人為了逃避兵役甚至選擇自殘,殘疾總比送命好!
而反觀我們的對手鬼子,他們國內就有完備的兵役制度,七七事變前,鬼子只有十七個常設師團,戰爭一全面爆發,在短期內又擴充了二十個師團,兵力擴大一倍多。
隨著戰爭的擴大,鬼子又進行了幾次動員,最高峰的時期擁有七百多萬軍隊。
他們的人口基數甚至連國府的三分之一不到。
反觀國府,連抓帶強制,軍隊規模也只能維持在三百萬以內。
八路軍徵兵既沒有軍餉,又不能使用強制手段,而北方又沒有大革命時的群眾基礎,所以早期徵兵是非常難的。
之所以後面出現了湧躍從軍的盛況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鬼子的燒殺搶掠和奴役,老百姓活不下去了;
另外一個就是“喚醒”,透過政策的宣傳和引導讓廣大民眾看清了鬼子的真實本性,面對鬼子的侵略,要不反抗,要不死!
死了還要被人指著骨頭說:“看,這是奴隸!”
當然還有很多政策性的東西作支撐,比如減租減息運動、嚴明的軍紀、官兵一致、兵民一體的制度,廣泛的動員等等,這是一整個系統,環環相扣,不是像電視中振臂一呼就應者如雲那麼簡單的事。
楚雄心裡清楚,七連要真正的發展壯大,僅僅改造偽軍、土匪、舊軍隊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去喚醒最廣
《亮劍抗日之鐵血遠征免費觀看》 第十九章:徵兵受阻(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