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6部分 (第1/4頁)

愛之冰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氪�貳G蠹泳盼�<傲踉F焦刂校�芑窈笄刂饕︺��闇倫冢ń�駁郟┓庠J�の�喂��酉喙��盼��閱饢航�適隆薄段菏欏肪砭攀�摺讀踉4�貳!2瘓茫�踉4勱�頻郟��⒘跛握�āS紗絲杉��芍罡鵒遼柘氳娜ǔ紀ü�狽ソüκ芫盼������鉤閃恕敖�喂適隆薄�

蜀漢北伐的勝算到底有多少?其實諸葛亮的心裡是非常清楚的。《隆中對》制定的待“天下有變”,益州與荊州兩路大軍同時出兵,夾擊曹魏的戰略計劃,由於“關羽毀敗,秭歸蹉跌”,早已成了泡影,巴蜀之地雖號為“天府”,但畢竟僅“一州之土,方之大國(曹魏),其戰士人民,蓋有九分之一也”,《三國志》卷三十五《諸葛亮傳》注引張儼《默記·述佐篇》。可見,蜀漢的綜合國力與曹魏是無法比擬的。雖然在諸葛亮外交的努力下,吳蜀又恢復了聯盟,但兩國間的裂痕根本無法完全彌合,雙方各存戒心,僅滿足於互不侵犯,用諸葛亮的話來說:“今議者鹹以(孫)權利在鼎足,不能併力,且志望以滿,無上岸之情。推此,皆似是而非也。……若就其不動而睦於我,我之北伐,無東顧之憂,河南之眾不得盡西,此之為利,亦已深矣。”《三國志》卷三十五《諸葛亮傳》注引《漢晉春秋》。失去了吳國的配合,單憑蜀漢自己的力量欲收復中原、一統華夏的可能性幾乎為零。作為三國時期超一流政治家的諸葛亮知己知彼,他對形勢的判斷洞若觀火,絕不可能看不到這一點。那麼,為何諸葛亮明知不可為而強為之呢?對此問題,陳壽倒是作了很好的詮釋,壽雲:“亮之素志,進欲龍驤虎視,苞括四海,退欲跨陵邊疆,震盪宇內,又自以為無身之日,則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國者,是以用兵不戢,屢耀其武。”《三國志》卷三十五《諸葛亮傳》。這就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諸葛亮想透過北伐來證明,蜀漢政權中能夠“蹈涉中原”,與強敵曹魏爭高低者,唯有其一人而已,這是其“自取”步驟上極其重要的政治砝碼。

陳壽評諸葛亮雲:“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三國志》卷三十五《諸葛亮傳》。在諸葛亮的軍事生涯中,鮮用奇謀確是事實,陳壽之論並無貶低諸葛亮之意,這已成為當代治三國史學者的共識。然則,為何諸葛亮不肯使用“奇謀”,是他缺少軍事才能,還是另有其他原因?東吳大鴻臚張儼評議諸葛亮與司馬懿軍事才幹之優劣時指出:

孔明抗對北敵,至使耕戰有伍,刑法整齊。提步卒數萬,長驅祁山,慨然有飲馬河、洛之志,仲達據天下十倍之地,仗兼併之眾,據牢城,擁精銳,無擒敵之意,務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來自去。若此人不亡,終其志意,連年運思,刻日興謀,則涼、雍不解甲,中國不釋鞍,勝負之勢,亦已決矣。《三國志》卷三十五《諸葛亮傳》注引張儼《默記·述佐篇》。

誠然,張儼褒諸葛貶司馬之論似嫌誇張,但亦反映了時人對諸葛亮的軍事謀略欽佩不已。作為三國時期一流軍事家的諸葛亮,不可能不懂得出奇制勝的兵家常理。但是使用“奇謀”的風險是極大的,若“奇謀”不成,軍隊損失慘重,諸葛亮本人就將身敗名裂,稱帝則更無從談起。諸葛亮與魏延關於北伐路線之爭的公案,曾引起後世史家的濃厚興趣,為之爭論不休。一些學者認為,魏延獻策由他率五千精兵直出褒中,由子午谷偷襲長安,諸葛亮率大軍出斜谷,趨長安會師,乃“奇謀”,“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三國志》卷四十《魏延傳》注引《魏略》。假如諸葛亮採用之,很可能北伐已經成功,可惜亮謹慎得近乎膽小。而另一些史家則支援諸葛亮“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的謀略,同上。認為北出子午谷雖是捷徑,但危險係數極大,一旦魏軍卡住谷口,輕則勞而無功,重則全軍覆沒。我以為這兩種見解都是從純粹的軍事觀點來分析問題,而沒有考慮這背後有更深層次的政治原因。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3。千古之謎:諸葛亮是否“自取”(4)

北伐的成敗既關係到蜀漢政權的安危,也關係到諸葛亮“禪代”的政治目標是否能夠實現,諸葛亮深知其中利害,故其用兵怎能不謹慎持重呢?其實,諸葛亮對北伐的期望值並不太高,以弱蜀主動攻擊強魏,這本身就創造了軍事史上的奇蹟,只要能奪取曹魏的部分疆土,取得區域性戰爭的勝利,就足以顯示諸葛亮傑出的軍事才能,並給其帶來崇高的政治聲望。若依魏延之計,諸葛亮即使奇襲長安得手,但不過二十日,魏軍就會重新集結,全力反撲(這是魏延本人的估計),蜀軍必然要在關中這一曹魏的心臟地區同魏軍主

《走下神壇的諸葛亮三國史新論》 第6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