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造墓世家 (第1/4頁)
孫玉少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我萬萬沒想到,這輩子竟然會惹上金鷹門的人。更難以置信的是,這個原本只是在七八百年前存在的一個刺客組織,到現在竟然還在為大元皇帝的陵墓盡忠職守。
也許吧,在蒙古人心目中,成吉思汗就是真正的神。
在離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草原上,距鄂爾多斯市區40公里的地方,有一座成吉思汗的衣物冢,便是著名的“成吉思汗陵”。陵園佔地面積約多平方米,主體建築由三座蒙古式的大殿和與之相連的廊房組成,建築雄偉,具有濃厚的蒙古民族風格。建築分正殿、寢宮、東殿、西殿、東廊、西廊6個部分。
成吉思汗陵的主體是由三個蒙古包式的宮殿一字排開構成。三個殿之間有走廊連線,在三個蒙古包式宮殿的圓頂上。
中間正殿高達26米,平面呈八角形,重簷蒙古包式穹廬頂,上覆黃色琉璃瓦,房簷則為藍色琉璃瓦;東西兩殿為不等邊八角形單簷蒙古包式穹廬頂,亦覆以黃色琉璃瓦,高23米,整個陵園的造型,猶如展翅欲飛的雄鷹,極顯蒙古民族獨特的藝術風格。
正殿正中擺放成吉思汗的雕像,高5米,身著盔甲戰袍,腰佩寶劍,相貌英武,端坐在大殿中央。塑像背後的弧形背景是“四大汗國”疆圖,標示著700多年前成吉思汗統率大軍南進中原,西進中亞和歐洲的顯赫戰績。後殿為寢宮,安放四個黃緞罩著的靈包,包內分別供奉成吉思汗和他的三位夫人的靈樞,靈包的前面擺著一個大供臺,臺上放置著香爐和酥油燈。這裡還擺
放成吉思汗生前用過的馬鞍等珍貴文物。
東殿安放著成吉思汗的第四子拖雷(元世祖忽必烈之父)及其夫人的靈柩。自窩闊臺及其長子之後,蒙古族皇帝都是拖雷的子孫,所以其地位極為顯赫。
西殿供奉著象徵著九員大將的九面旗幟和“蘇魯錠”。蘇魯錠即為大旗上的鐵矛頭,成吉思汗南征北戰中,用它指揮過千軍萬馬,傳說成吉思汗死後,其靈魂便附在其上,因此在蒙古人民的心目中,蘇魯錠是十分神聖的。
所以從蒙古族民族心理來說,成吉思汗陵是絕對的聖地,是“全體蒙古的總神祗”。他已經根植於每一個蒙古人的內心深處,成為蒙古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而要說起成吉思汗陵,便不能不說達爾扈特人。達爾扈特人,是蒙古族中專門為成吉思汗守陵的部落。達爾扈特是蒙古語,翻譯過來的意思是“擔負神聖使命的人”。至今為止,達爾扈特人已經忠誠地為成吉思汗守靈近八百年,人口現有人口大約兩千人。“達爾扈特”的稱呼源於忽必烈時期,“約在1282年(至元十九年),元朝忽必烈時期欽定成吉思汗四時大典,產生規範的祭文、祭詞,守護、祭祀人有了詳細的分工。這部分專職祭祀者,那時開始稱之為達爾扈特。並在朝廷中,為了規範成吉思汗等太廟的祭祀,委任了具體管理、主持祭祀的太師、宰相、洪晉、查爾彼為首的‘八大亞門特’,並封了博斡兒出之子為‘太師’,孫子為‘丞相’稱號,使他們世代為成吉思汗祭祀服務”。蒙古帝國和元朝還對達爾扈特人授予不服兵役、不納稅賦之特權。在清朝時這種特權得到了進一步的明確和保障,清政府理蕃院對此有明文規定。而且,在原來的基礎上又授予一些新的權利,如達爾扈特人可以到蒙古地方徵收祭祀所用的財物,驛站為他們免費提供乘騎等。這些特權也保證了他們作為祭祀文化載體的可能性、唯一性、職業性。這在世界文化傳承史上也是獨樹一幟的。
既然達爾扈特人能為成吉思汗守陵到今天,那麼金鷹門的人自然也能做到。前者負責守陵,後者負責追殺,因此誰要敢打成吉思汗陵的主意,那絕對不會有好結果。
但若說起埋葬著成吉思汗金身的陵墓,倒還不一定真有人守護。因為元朝時期,一般都用傳統的秘葬方式。而關於“陵”的概念,蒙古族與漢族理解不同。“陵”在古漢語裡的意思是“大土山”,由於古代帝王的陵墓在外觀上是類似“大土山”的凸起物,進而引申為“帝王陵墓”。而蒙古族所謂的“陵”,如《黑韃事略》所言:“(蒙古人)其墓無冢,以馬踐蹂,使平如平地。若忒沒真(鐵木真)之墓,則插矢以為垣,闊逾三十里,邏騎以為衛”。據《蒙古秘史》記載,蒙古皇族下葬後,先用幾百匹戰馬將墓上的地表踏平,再在上面種草植樹,而後派人長期守陵,一直到地表不露任何痕跡方可離開,知情者則會遭到殺戮。這也說明了蒙古族喪葬習俗的特點之一,他們並不追求外在意義上的高大雄偉,更渴望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平如平地”恐怕也是
《我的老婆是唐舞桐》 第181章 造墓世家(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