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4部分 (第1/4頁)

車水馬龍01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毛澤東確定的這一新的方針,是基於我國國家利益、全民族的長遠利益,經過對國際國內多種因素反覆研究,權衡各種利弊,才最後下定的決心。從當時的某些眼前利益來說,如果逼蔣從金、馬撤退或登陸奪取金、馬固然有很大好處;但是如果斬斷了蔣介石乃至整個臺灣當局同大陸有地理關聯的這條政治紐帶,從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長遠目標來看,反倒有可能增加困難。

自1955年浙東沿海作戰結束後,中共中央、毛澤東對於奪取金門、馬祖的考慮已完全服從解決臺灣、實現祖國統一的大局。在大陸戰事已結束,臺灣海峽兩岸的社會情況又有了很大變化之後,國共兩黨之間的關係實際上已經改變。在共同維護一箇中國的前提下,國共之間重新對話,並建立某種程度的合作,在事實上已經有了可能。因此,自1955年以後中共中央就向臺灣當局發出和平談判和重新實行國共合作的建議。由於臺灣當局依仗外國勢力拒不接受,中共中央、毛澤東才決定以炮擊金門這種軍事行動以促進政治上全面解決臺、澎、馬問題。在炮火封鎖金門後,如果只能奪取金、馬而不能同時解決臺灣問題,那麼國共之間在地理上的距離將由不足10公里擴大到100多公里,對話、接觸將更為不便。而且蔣介石失去象徵其在大陸沿海存在的最後據點,將使得美國更便於製造“兩個中國”或支援“臺獨”。反之,將金門、馬祖留在蔣介石手中,不但有可能促進今後兩岸關係的改善,也會使蔣介石有資本去抵制“臺灣獨立”的活動,同時能擴大美蔣矛盾,爭取臺灣廣大軍民,建立更廣泛的反美統一戰線。另外,當時毛澤東還考慮實行牽制美國戰略力量的“絞索政策”,留下金門、馬祖,可能套住美國,使它在戰略上難以脫身。

10月5日8時,毛澤東指示福建前線部隊:“不管有無美機、美艦護航,10月6、7兩日我軍一炮不發,敵方向我炮擊也一炮不還。偃旗息鼓,觀察兩天,再作道理。”

根據毛澤東的決定,中央軍委確定了“打而不登,封而不死”的決策。為了向黨內軍內解釋作出這一決策的原因,10月5日晚中央軍委發出關於金門、馬祖等沿海島嶼軍事鬥爭的指示。

指示中說:我們目前以收復金馬還是仍由蔣軍佔據金馬,兩者對今後鬥爭孰較有利,是我們當前必須考慮和決定的問題。當然,早日收復金門、馬祖,對解除福建沿海地區的直接威脅,對開啟海上交通,發展福建沿海的經濟建設,對於鼓舞全國人民和我軍計程車氣有很大好處,如果做到這一點,應該說對我們是一個巨大的勝利。但是,把這個勝利和暫時利用金馬把敵人套在絞索上,把解放金馬和解放臺灣統一來解決的長遠利益比較起來,則不如把金馬暫緩解放仍由蔣軍佔領似乎較為有利。

軍委的指示還要求福建前線部隊:在目前,宜減輕對金馬的軍事壓力,使金馬蔣軍能夠生存下去,是必要的。同時又要求仍要使其處於緊張的狀態,拖住美國不得拖身。

為了打破美國的停火的陰謀,在必要時,我仍可組織像過去那樣的大打。總之,臨機應變,主動在我。

10月6日凌晨2時,由毛澤東起草、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部長彭德懷的名義發表的《告臺灣同胞書》發表,公開宣告暫以7天為期,停止炮擊,並向臺灣當局建議舉行談判,實行和平解決。

這份《告臺灣同胞書》不僅據理說明了炮擊金門的理由,而且劃清了臺灣問題上內政和對外交涉的界限。這一公告發表後,在海內外引起了不小的震動。臺灣當局雖然對此不公佈,但是臺、澎、金、馬的軍民從暫停炮擊的行動、收聽廣播和口頭傳聞中也大體知道了中國共產黨的態度。金門島上的氣氛也馬上緩和下來。島上十多萬軍民從躲藏了40多天的陰暗潮溼的坑道和防炮洞中走出,見到了陽光,都為眼前的危險消除而感到高興。島上國民黨軍的炮兵在解放軍的停止炮擊期間也一炮不打,臺灣軍方則抓緊這7天大力運輸,不僅運上幾十天的補給品,而且運上了美國供給的8英寸(203毫米)重炮,準備長期固守。

對於彭德懷元帥的文告,臺灣國民黨當局隨即表示“這完全是騙局”,對此“不予理會”,但是蔣介石也十分擔心這一文告會影響美國對他的支援,因而強調“寧可冒繼續炮擊封鎖的危險,亦不願美國盟邦退出護航。”可是美國對這一文告的反應卻是表示“歡迎”,並宣佈從8日起暫停護航。不過美方同時又歪曲這一文告,把中國政府基於民族大義所宣佈的暫停炮擊和它鼓吹的所謂“停火”混為一談,並要求實行“永久停火”,即承認它人為製造的

《共和國之戰爭》 第14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