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 (第1/2頁)
匆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我相信,全球冷化現象和現代生活各個層面的快馬加鞭有密切的關聯。我們都在壓力的追趕下,連一秒鐘都浪費不得。孩童被趕著快快長大——如果他們今年就完成了明年的課業,我們會引以為傲。計算機速度越來越快,功能越來越強。買賣交易實時完成,想要什麼東西幾乎立刻就能到手。員工被要求隨傳隨到,24小時待命。出廠的汽車速度愈來愈快,速限也因此節節升高。為了增加獲利,消費商品的推陳出新更為頻繁。無意義的活動,例如,擺龍門陣、在廣場或公園聚會、和他人一起消磨時光,常被白眼相看。如此,留給溫暖的空間難免就愈來越小。
勞伯·勒範恩(Robert Levine)是一位專門研究生活步調的學者,各個文化對時間的認知是他長久以來的研究主題。勒範恩以三個變數來測量時間的認知:到郵局買張郵票的時間、行人在街上行走的速度、銀行裡掛鐘的準確度。他發現文化快慢有別;在速度偏快的文化中,準時和精準往往備受鼓勵,有的文化則是慢如牛步,完全不講究精準;西方社會和日本步調最快,巴西、印度尼西亞、墨西哥最慢。當然,勒範恩的研究並不表示時間的認知有高下之別,只是文化本質各有千秋。不過,這項研究似乎隱約浮現出快馬加鞭生活的一個缺點:腳步匆忙的文化,迴圈系統方面的疾病較為普遍。這個發現和多項關於A型人格的研究不謀而合。這些研究顯示,A型人格者——缺乏耐心、爭強好勝、暴躁易怒——患有這些疾病的機率大體相同。
勒範恩並沒有發現生活步調和助人意願之間有所關聯——兩者構成元素自是不同。不過有其他研究發現,我們越是匆忙,就越不願幫助別人。我最喜歡下面這個實驗。一群神學院學生在聽完有關行善的演講後,必須一個一個走到鄰近的大樓去。他們在半途都遇到了一個由研究學者假扮的人,那人躺在地上,假裝跌倒受了傷。大部分的準神父都跑去幫忙。可是如果這些學生是在時間壓力下,必須從這個大樓趕往另一個大樓,他們當中的“好撒馬利亞人”便神奇地消失了。其中一個學生,匆忙之中竟然踩過這個假扮遭遇不幸的研究學者,而雖然他大呼小叫,但是那學生依然頭也不回地直奔目的地。是的,如果我們有較多的時間,我們會比較仁慈。 電子書 分享網站
10。耐心 你是不是把靈魂留在身後了?(4)
在這個凡事求快、需求要立刻滿足的時代,耐心是個不受歡迎甚至看了就乏味的特質。然而,很多研究都顯示,能將滿足延緩的人,在事業和人際關係上的成功機率大得多。我們曾在前面的章節討論過這個主題,不過它還是值得從這個角度做再次的檢視。願意將當前的滿足(例如立刻吃到一個冰淇淋)延遲到稍後以領取更大獎賞(明天吃一個更大的冰淇淋)的兒童不但智力較高、少年犯罪機率較小,社交能力也較強,而且即使在數年之後也是這樣。他們還有一種比較成熟的內控能力,也就是自信能掌握自己的生命,不被變故、無力感、凡事無置喙餘地的感受(這些都是憂鬱症的最佳保證)所左右。
獲得立即滿足,是現今社會生活最普遍的標記之一。我們不想等。我們什麼都要立刻到手,得不到就變得不遜。在這個欠缺耐心的時代,等待的藝術也沒落了。我相信,重拾這門藝術並且傳承下去,是留給子孫後輩的最佳禮物。
培養耐心的最佳練習之一,是靜思冥想。我們可以視為一個學習放緩腳步、開啟心胸、容許不同時間認知的技巧。這是戰勝不耐和匆促的方法之一。在佛教的傳統裡,有個練習是要求弟子將500個小瓶一個個裝滿水——要很有耐心、不疾不徐。時間一久,大家會漸漸不耐煩,注意力越來越渙散,因此這個練習的重點是:在裝這瓶水的時候,你不能想到還有499個空瓶。這是任何人都適用的絕佳練習,也適合在學校教導學生。
耐心其實不如我們想象的那麼沉重、乏味。耐心,只是不同的時間認知。時間會無情地吞噬我們的人生,奪去生命所有的意義。時間是我們逐漸衰老、力氣漸失的肉體。時間是逼在眼前、揮之不去、隨時打算終止生命的死神。時間會讓我們的工作化為塵土,讓我們湮沒在荒草當中,永遠被遺忘。所以我們儘量不去想它,只想在被永恆的黑暗覆蓋之前趕緊做事,越多越好。多麼殘酷的玩笑。以這樣的觀點看,你的時間炸彈總在不停地滴答計時。可是,排隊排在你前面的人卻流連不走,跟職員大聊各種芝麻小事,這時你要不心生憤慨也難。
不過,如果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個難堪的處境呢?或許我們會發現,時間其實是種心理建
《仁慈的含義》 第12部分(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