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部分 (第1/4頁)

嘟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羅布荒原的魅力

羅布荒原是一片廣袤、貧瘠、單調、神奇,充滿難解之謎的土地。歷來人們稱其為羅布泊地區——雖不規範,卻也約定俗成。這也許是中國目前面積最大的無人定居荒野,方圓10萬平方公里。它的得名,是出於曾存在中國西部的大湖羅布泊。從19世紀後期開始,這個野駱駝的樂園、“荒涼得如同月亮上一樣”(斯文·赫定語)的絕域,突然吸引了世界關注的目光,L0P…NOL成為英文中引稱率頗高的中國地名。它之所以具有經久不衰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裡曾存在過一個名叫“樓蘭”的神秘古國。

實際從公元五世紀初,隨樓蘭王國退出歷史舞臺,羅布泊就從中國正史的有關卷帙消失了。甚至那條曾經繁忙興盛的古道,也退化成“盲腸”。1901年春天,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進入了一個沉睡千年的古城,在古城發現的文書證實,這就是佔據了《史記》、《漢書》若干篇幅的“樓蘭”,那段迷失在如流歲月中的生動往事,又回到現實生活中。那個孕育了荒原生靈的羅布泊以及有關水系,又成了探索者的秘境。

應該說,1901年發現樓蘭古城,使羅布泊成了通行中外學術界的關鍵詞。羅布泊真正進入普通人的生活層面,則是因為1980年的一個意外事件。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彭加木之謎

1980年的夏天,在若干世紀沉寂得令人難以理解的羅布泊地區,突然不再避處西陲,而走進千家萬戶。哦!儘管時過已久,但我仍然能夠清晰地回憶起那個天氣晴和的夏季。1980年6月24日,正是在那天,廣播中播出了一則前所未有的新聞。這則題作《著名科學家彭加木在羅布泊考察時失蹤》的訊息,全文是:

新華社烏魯木齊六月二十三日電 新華社記者趙全章報道:

著名科學家、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副院長彭加木在新疆的一次科學考察中失蹤,已經第七天沒有音訊。

彭加木於五月初率領一支二十多人的科學考察隊考察羅布泊。考察隊的大本營設在新疆農墾總局米蘭農場。據初步瞭解,彭加木失蹤的經過是:前不久他帶領四名考察隊員,乘坐由兩名司機駕駛的兩輛汽車,離開米蘭出發工作,原計劃繞行羅布泊一週返回米蘭,結束考察。六月十七日凌晨,大本營的留守人員從無線電中突然收到他們發來的求救訊號,報告他們已迷失方向,汽車斷油,人斷飲水。留守人員將這一情況急電告人民解放軍烏魯木齊部隊請求救援。十八日上午,烏魯木齊部隊派出兩架飛機前往羅布泊地區尋找營救,其中一架在庫木庫都克附近找到了六個人,向他們空投了飲水和食物、汽油等物資。後來透過無線電話得知,這六個人就是彭加木帶領的四名考察隊員和兩名司機。彭加木於十七日上午十時出去找水,曾給他們留下一張紙條,寫著“我離此去東找水”,但一直未返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人民政府和中國科學院等單位對彭加木的安全極為關心。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已於十八日派副院長陳善明帶領一部分人員趕往出事地點。從十九日到今天,烏魯木齊部隊和人民解放軍空軍部隊又派出十多架飛機和一支地面部隊到羅布泊地區尋找,但到二十三日上午記者發電時止,還沒有發現彭加木的下落。

從1980年6月24日起,當時中國的主要報刊都刊出了這一訊息。同時,還配發了署名“新華社發”的“資料”——《羅布泊地區》:

羅布泊地區因境內有羅布泊而得名。它地處我國最大的塔里木盆地東部,東接河西走廊西端,西至塔里木河下游,南起阿爾金山,北到庫魯克山。

羅布泊地區氣候異常乾旱,地形複雜,戈壁沙漠望不到邊,沙山起伏,沙谷密佈。在羅布泊的西部、北部和東部,廣泛分佈著馳名中外的“土丘陵”,地理學上叫“雅丹”風蝕地貌。這裡每年颳風時間約五個月。大風一起,往往天昏地暗,日月無光。

儘管羅布泊地區自然條件惡劣,但在地理學家和考古學家眼中卻是一塊“寶地”。這裡蘊藏著鹽類,生長著野駱駝、黃羊、大頭羊、羅布麻等野生動植物;有著許多古城、古遺址;地面、地下分佈著大量的文物。我國古代的張騫、班超、玄奘,義大利的馬可·波羅,都曾經到過羅布泊地區。去年和今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考古人員三次到羅布泊地區考古(配合中日合拍電影《絲綢之路》)。境內的羅布泊,早在我國兩千多年前問世的地理專著《山海經》上就有報道記載。它原為我國第二大咸水湖,現已基本乾涸。

此後的夏季和整

《尋找新疆古老的歷史》 第1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