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 (第1/4頁)
嘟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樓蘭王國鼎盛時,羅布泊確實在那片大窪地裡,後來,遊移到了偏西南的喀拉庫順(也就是普氏所謂的羅布泊),中國地圖沒有錯,只是羅布泊出人意料地能夠在荒原上走來走去,迷惑了探險家的視野。赫定進一步認為,羅布泊的遷徙以1500年為歷史週期,並預言在不久的將來,羅布泊將離開喀拉庫順,重返古樓蘭東面的故址。
“遊移湖”
富於戲劇性的是,只過了不到20年,羅布泊果然一舉北返,回到2000年前的位置上,好像歷史也重演了。這真是驚人的預言,因為20年與1500年的週期相比,只不過是短短的一瞬間。至此,難怪學術界一時風行草偃,紛紛接受了斯文·赫定的遊移說,甚至包括俄蘇地理界。赫定把自己的一本書命名為《遊移的湖》,而羅布泊遊移說走進了教科書,走上了講堂,成為“不刊之論”。黃文弼在《羅布淖爾考古記》中這樣記述了發現湖泊北返的實況:1930年春,他離開吐魯番的魯克沁,穿越庫魯克塔格,於4月6日抵達阿提米西布拉克(即六十泉),“南望羅布淖爾,已水雲相接,極且無極。餘等大喜,知海水已北返矣”。而1900年赫定自阿提米西布拉克南行時,那兒只有一個乾涸的窪地存在。
美國氣象學家亨廷頓是1905年到羅布泊的,他在自己的著作《亞洲的脈搏》、《氣象與文明》中指出,漢代羅布泊極大,是內陸海乾縮的殘軀,後來又經過水量劇增與再次變小幹縮的過程,因此是個盈虧湖。這種見解只是宏觀之論,沒有具體涉及羅布泊湖址有無變遷,具體怎樣變遷等問題。
而陳宗器與霍涅爾在羅布荒原作過考察後,在合著的《中國西北之交替湖》一文中指出,隨注入河水分配的變化,羅布泊的位置也作相應的遷移,是交替湖。他們對塔里木河下游的流量作了測量,但他們也是偏重塔里木河,相對忽視孔雀河對羅布泊的影響。交替湖是遊移湖的另一種提法,兩說實質是一樣的。
否定“遊移湖”之說
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羅布泊綜合科學考察隊在《羅布泊科學考察與研究》一書中,提出一種新說法,否定“遊移湖”說。他們的主要依據有二:一,喀拉庫順地勢高於羅布窪地,至少在歷史時期內,羅布泊從來也不曾——不可能——從窪地倒流回喀拉庫順。二,據美國資源衛星相片上所示的羅布泊湖盆輪廓,不論窪地還是喀拉庫順,都在湖盆範圍內,所以算不上“遊移”。
上述觀點是實地考察得出的,基本上排除了想象成分。從經典意義上講,具備了為論爭作結論的基本條件。但是,就這兩條主要依據而言,也都還值得推敲。先說第一條吧。赫定或是其他主“遊移說”的人,從來也不曾正面說過羅布泊的擺動過程中有過從東面窪地直接倒流向喀拉庫順這種可能。誠然,赫定在解釋湖址擺動的動因時曾推測:由於入湖河水帶有大量泥沙,日久使湖盆升高,而另一個“備用”的幹湖盆,則在日漸降低——因烈風吹刮所致,這樣久而久之,兩邊位置便顛倒了。此說我並不贊成,湖底堅硬的鹽礆淤積在多少年中才能被吹低十幾公尺呢?在我理解,羅布泊這種位置的倒置,從來也不是在有水與無水的兩個窪地間自己“自發”進行的,換言之,歷史上根本不存在羅布窪地——喀拉庫順兩地間的湖水互倒,即便從地勢高的一方到低的一方的流動真的存在過,也不可能把整個喀拉庫順的水全流到羅布窪地或反之。如有這種流動(之間存在通道),喀拉庫順比羅布窪地地勢高,這個湖泊怎麼能存在呢?那它只要有水就會流動入渠道,很快就得流乾,水往低處流啊!毫無疑問,這兩處交替的出現,主要是由河流擺動、河水消長決定的,是河流水系間的“交易”,不是兩個窪地間的自選“易位”。因為不論羅布古窪地還是喀拉庫順,都不過是終點湖。
一、謎一樣的中國,謎一樣的湖泊(4)
那麼,為什麼羅布泊是鹹水湖,而普氏於19世紀70年代抵達時喀拉庫順是淡水湖呢?這的確是一個十分難解的問題。對此我還提不出什麼滿意的回答。當然,某些可能性是存在的,比方普氏到達時,喀拉庫順形成時間不長。或者普氏所到並非真正的喀拉庫順湖區,只是一個瀦水的寬闊河道。然而,正是因此,中國學者奚國金才提出了另一個說法。
追溯羅布泊變遷過程
1992年在烏魯木齊召開的“20世紀西域考察與研究”國際學術會議上,地理學家奚國金提交了題為《羅布泊遷移的歷史過程及其新發現》的論文。此前,奚氏在一系列論文中,對羅布泊歷史地理問題作了深入的討論,
《尋找新疆古老的歷史》 第13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