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四三章 鬧劇般的收場1 (第1/2頁)
盛宴之後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亂糟糟的南京城終於安靜下去了,看著大量南直隸州府的人離開,張溥和陳貞慧終於鬆了口氣,預想中的內訌終究是沒有來臨。
對於發生在魏國公府上的那場盛會,兩人還是有些瞭解的,以王思遠和徐弘基為首的武人派系,被以鄒元標為首的地方大族派系給多了權。
之所以對這些門清,並不是太倉張家參與其中,太倉張家被張溥攔著,沒有派人來參加,也沒有發生佔據州縣這樣的事情,甚至都沒有家中子弟去新換人的縣衙中幫襯。張溥和陳貞慧雖然天資過人,眼光獨到,但此時依然只是個小人物,他們能知道這些,全賴鄒元標髮型的類似於帝國日報的刊物。
他們起兵的原因,事情的經過,自己的口號,正義的目的,通通都寫在了這些上面,而後用來免費的分發,擴大自己的影響力,佔據道德制高點。
還別說,這樣的手法還挺有用的,至少忽悠了不少的年輕士子跑過來投靠,希圖大盜昏君,還天下一個朗朗乾坤。
不過,大部分都人卻都沒有動作,尤其是那些讀書人中的聰明分子和佼佼者,以及那些傳承悠久的中小家族,他們沒有一丁點的動作,而且還十分謹慎的和參與的大族們劃分界限,拉開距離。
甚至很多無法抵抗洶洶大勢的官員也是如此,全都是一臉忠貞的樣子,寧死不屈,一點都不怕死。他們並不是真的不怕死,只是料定對方不會大開殺戒罷了,同為士林讀書人一脈,關係網錯綜複雜,沒人會魯莽行動,造成不必要的麻煩,這就是這些死扛著的官員的依憑。
當然,天下間並不是所有人都這麼聰明和謹小慎微,一些立場不堅定,滿腦子都是撈錢想法的官員,以及地方落魄的讀書人,利慾薰心的小家族,他們紛紛響應,投靠掌控了州府縣城的大族,協助對方掌控地方政局,為自己撈取政治資本。
“真是一群沒有腦子的人,連朝廷…….帝國和這邊一場硬仗都沒打呢,就迫不及待的投過去,當狗腿子,腦子進水了麼?”
當張溥和陳貞慧兩人透過自己的親朋好友、師長同學等人脈關係瞭解到南京城外發生的事情後,不約而同的啐道,他們倆真不明白了,如今情勢不明,帝國和南直隸強弱未分,怎能如此輕率的押寶。
看看士林當中那些有名的人物,當初罵起皇帝陰謀篡位時信誓旦旦,就差賭咒發誓皇帝真的這麼幹過,可現在一看,那些罵的歡,叫得響的,一個都沒有露頭,都在觀望局勢,反倒是一些小蝦米跳了出來,上躥下跳的蹦躂著。
更讓兩人無語的是,那幫子文人士紳竟然玩起來什麼會盟,從南京散去後,這些地方大族的代表就齊聚松江府,鬧騰了好一陣,推舉出來一個盟主,統帥所有兵馬,渡江北伐。
他們以為自己還是在三國麼,以為自己是討董聯軍?這種仿照戲文上的鬧劇,徹底讓張溥對這些人失去了希望,也不想著為自己家族即將失去的利益進行任何挽救了。在他看來,天子派兵南下,雖然只有一萬人,但卻猶如泰山壓頂,勢不可擋。
陳貞慧的老子陳於廷此時正在朝中,擔任太僕寺少卿一職,這雖然是一個清水衙門,沒有什麼職權,但接觸的都是達官貴人,往來者都是當朝官員,而且其歸屬於兵部,是中央機構,訊息自然靈通。
是以,陳於廷時常寫信,告誡家中子弟,應當如何如何,就像是這次,陳於廷再次來信,讓家族之人絕對不要參與進去,一定要和那些為了利慾薰心,鋌而走險的人劃清界限。
張溥聰慧,對著朝局有著不同尋常的敏感性,而陳貞慧本人也聰明,又有著不同尋常的諮詢來源,兩人在一起可謂珠聯璧合,相互分析下,卻是漸漸把握中了時事的脈絡,而他們應對的措施也很簡單,那就是這次變故多段的科舉。
兩人都已決定,一定要參加這次的鄉試,而且要中舉,然後前往京城,參加會試,強勢的換地,多變的舉措,地方大族瘋狂的行為,都讓他們隱隱感覺到,一股大勢即將來臨。
“哎,也不知道能不能行。”看著在南京城邊上渡江的大部隊人馬,鄒元標深深的嘆了口氣。
鄒元標是江西吉安府吉水縣人,這個地方可不簡單,詩人楊萬里、文天祥均出自這裡,明朝三大才子的解縉也是這裡人,和鄒元標是老鄉。
自紅丸政變後,幾十年沒有出仕的老人家可是相當喪氣的,本來好不容易等到自己的派系上臺執政,結果卻因為深度參與到了宮廷政變當中,而且還是站在了失敗面,被皇帝登基之後,拿住狠整。
一通大清洗後,整個東林
《大明聖祖小說免費閱讀》 第二四三章 鬧劇般的收場1(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