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1/4頁)
不言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正如前章所述,技術發展上的差別以及由此而致的人口數目上的多少,並不能相應地反映各種族天賦才能上的差異。前者的差別主要是由於各種族的分佈地區不同:蒙古種人和高加索種人分市在歐亞大陸的中心地帶,黑種人分佈在非洲易受歐亞影響的地區,而布希曼人和俾格米人則時運不濟,被分隔在非洲的偏僻地區,澳大利亞種人被隔絕在遙遠的孤島上。地理位置的不同使各種族的發展速度有快有慢,從而決定了人類大家造今天的成員組成、各成員的地位及相互間的關係。
現在,倘若我們要對最早出現的有效的食物生產所帶來的種種結果形成完整的概念(或者加以誇大),那麼,也許會感到這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因為人類的整個生活範圍,從生物學方面(包括食物、人口統計、疾病,等等)到文化方面(社會組織、政治、宗教、美學,等等人已呈現完全新的面貌。
羅伯特·傑·佈雷德伍德
第三章 人類——食物生產者
舊石器時代的人之所以能成為人,是由於他們學會了說話、製作工具和使用火。這些本領使他們遠遠地勝過周圍的其他動物;不過就下述這一基本方面而言,他們與其他動物仍是十分相近的。他們仍象獵食其他動物的野獸那樣,靠捕捉小動物為生;仍象完全倚靠大自然施捨的無數生物那樣,靠採集食物謀生。由於他們依賴大自然,所以就沒大自然所支配。為了追獵動物、尋找野果地或漁獵場地,他們不得不經常過著流動的生活;由於一塊地方所能供給的食物有限,他們只好分成小群行動。據估計,即使在那些冬季氣候也很溫暖、物產豐饒的地區,每平方英里也只能養活一至兩名食物採集者;如果在氣候寒冷的地方,在熱帶叢林區或沙漠地帶,那麼每養活一名食物採集者則需有20至30平方英里的地盤。
一、農業的起源
正如前章所述,人類對大自然的依附性在人類社會的各個方面都留下了印記。但是,當人類作出劃時代的新發現——不僅靠採集食物,而且透過栽培植物也可養活自己時,這一依附性大大減弱了。於是,一個嶄新的世界展現在人類面前,使人類的眼界大為開闊;從此,人類告別了舊石器時代,跨入新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的人有兩個方面與他們的前輩——舊石器時代的人不同。新石器時代的人不再是用打製法,而是用磨製法制作石頭工具;他們的食物來源大半甚至全部是靠栽培植物和畜養動物,而不是靠狩獵或採集。這兩方面的變化,以後者更為重要得多。倒不是故意貶低新石器的重要性,新石器較舊石器要更鋒利、更經久耐用;新石器時代末期的重大發明如犁和輪子正是由於經過用磨過的石頭製成的各種切削器的加工,使用起來才極為便利。但是,把打製成的石斧磨得斧身平滑光亮、斧刃鋒利的技藝,與人類由食物採集者變為食物生產者這一轉變相比,不能不退居到一個無足輕重的位置。
這一轉變不是源於突如其來的靈感,不是由於某些史前時期的阿基米得明白了農業是怎麼回事,高喊“我找到了”,於是這一轉變就到來了。確實,早在農業革命之前,人們已普遍知道促使植物生長的方法,就象在哥倫布航海之前人們已知道地球是圓的一樣。現已查實,現代的原姐人對農業毫無所知,可對當地植物的特性和生長情況卻非常熟悉。他們知道:種子萌芽,長出植物,有了水分和陽光,植物才會茂盛;植物在某種土壤可生長得很好,而在另一種土壤卻不行。這一類知識的獲得,對現代原始人來說,是必不可免、很自然的。道理很簡單,因為他們的生存取決於對周圍動植物的實際瞭解。我們沒有理由可懷疑,但有大量證據可相信,史前時期的人類是在與現代原始人相仿的環境下獲得有關動植物的知識的。
如果有關植物生長的基本原理早在農業革命之前的數千年前就已為人類所知道,那麼,為什麼還要推遲如此之久才付諸實踐呢?一個原因是,缺乏這樣做的動力。與我們通常設想的相反,靠捕捉小動物為生的原始人在正常情況下過的並不是受飢捱餓的生活。他們從來不使自己的人口增長超出食物來源所許可的範圍。相反,倒是採取墮胎、停止哺乳和殺死新生嬰兒等辦法來降低自己的人口數,以度過一年中食物來源不足的月份。因而,狩獵社會能在供求平衡的狀態下舒舒服服地過上數千年而未生長出一種要求根本變革的推動力。在正常情況下,原始人不僅有充足的食物,而且還有大量的空閒時間。只要狩獵到足夠的動物,採集到足夠的植物果實,他們就丕再有任何進一步工作的動機。有位權威人士說,“大量的資料表明
《全球通史上下兩冊》 第4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