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211章 內亂時期 (第1/2頁)

草原戰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英格蘭戰爭爆發後,北非尼羅河地區也發生戰事。

由於宗教信仰和民俗民風存在巨大差異,尼羅河三鎮始終動盪不安。以孟斐斯為中心的埃及人舊勢力捲土重來。城中百姓的支援加上這一地區遊手好閒的僱傭兵,叛亂髮展成反抗鎮壓的起義。亞歷山大、孟斐斯、底比斯接連淪陷。

這裡正好是北非王國和耶路撒冷勢力轄區的交匯處,雙方誰都不好插手管。北非迦太基是因為離得太遠,管理成本過高;耶路撒冷方面更是顯得非常尷尬,管吧,是別人的地盤,不管呢,離得很近,且從地緣政治來說,應該理會。

最後才導致了埃及起義的成功。

耶路撒冷是馬其頓帝國在東方的事務總部,第一任長官卡拉馬赫非常能幹,擅長管理。也出色的完成了鎮守東方的任務。據傳,他在耶路撒冷聖殿中找到了秘密,並且建立起一個組織。他身邊的衛兵因為加入組織而武力大增。

從他的行動看得出,卡拉馬赫也非等閒之輩。是否有建立一個耶路撒冷王國的意願?

這裡的事務一直有卡拉馬赫和克萊德斯兩大家族掌管,後來又加入兩個馬其頓大貴族家族。總共四大家族輪流執政。

埃及叛亂時期,耶路撒冷執政官是莫埃茲·本謝里法,卡拉馬赫的後代。他決定收復尼羅河三角洲,於是向皇帝上書前去鎮壓。這正合康斯坦丁二世之意,有人替他平叛是幫他安定國家。這其中趁機擴張土地的意思就顧不得了。

於是,北非戰事再起。莫埃茲·本謝里法率兵攻打孟斐斯。埃及叛軍死守尼羅河渡口,戰爭進展緩慢。

西歐戰場

比利時正面埃德薩與索非·海靈格對峙數月,經過兩次大型戰鬥依然未果。

因此,側面戰場變得重要。

羅馬將領卡雷爾·切爾尼帶領三千士兵,獲贈調撥兵力2000,執行攻打雷恩的任務。

羅馬部隊步兵此時還是長槍方陣與羅馬步兵的混合,騎兵配備了盾牌。(馬其頓騎兵一直以來都不攜帶盾牌)

卡雷爾帶隊穿行在諾曼底,英格蘭在此部署了一支規模較大但兵種單一的防衛部隊。主力是重劍士和長矛兵,戰獒、蠻兵輔助配合。指揮官為羅克·塞魯略,以保衛雷恩為重要任務。騎兵力量較弱。

卡雷爾觀察敵情,發現防守兵力不少,就帶領部隊南下,轉而攻打裡蒙。羅克沒有意識到敵人的戰法意圖,以為目標就是這裡,所以堅守。裡蒙的守軍要少的多,而且防守靠當地高盧蠻族士兵。

羅馬戰士直接攻入城鎮,能夠護住軀幹的拉丁長盾和用起來輕便靈活的羅馬短劍,給了羅馬步兵長足作戰優勢,將蠻兵打得慘敗。長槍方陣在城內有限的空間裡,高低不平的地上不如羅馬兵效率高。

拿下里蒙,回阿萊西亞補兵。額外獲得1000長槍手。領兵南下,平定納爾榜高盧叛亂,屯兵納爾榜瑪厄提斯城休養。

埃德薩見一時難以戰勝對手,友軍又跑的不著邊,所以就開始嘗試進攻英格蘭。他採取偷襲上岸的破壞式戰術,因為他相信愛德華幾乎把所有精兵都投入到諾曼底戰場了。事實上,英格蘭本土也確實不剩多少力量了。

不過守衛倫敦的是些精銳衛戍士兵,數量少戰鬥力強,配合城市民兵和僱傭蠻兵,足以擊退來犯者。埃德薩的襲擊確實破壞了一些沿岸村莊,但遠未傷到英格蘭的底氣。不用多久,愛德華新徵募計程車兵入伍,經訓練參加戰鬥。海軍加強海上警戒,馬其頓一擊搗毀倫敦老巢的方案失效。

帝國調集的兩大艦隊早在北非、西班牙、高盧西岸等遭到阻礙無法支援過來。埃德薩十分不甘,命令四處蒐集運輸船,並且建造大船。企圖打過海峽與英格蘭軍隊一決勝負。可落後的高盧和日耳曼依然沒有良港,無法提供戰艦。

幾個月後,進攻開始。海戰結果是英格蘭獲勝,埃德薩損失了三分之一的精良戰士,艦隊沉沒。於是,他轉而實行大陸戰術。

在諾曼底濱海地帶建立沿岸防禦,阻擋英軍向西歐增兵。然後猛攻薩馬羅布裡瓦,英軍繞道從裡蒙增兵,為保住城市新增防衛力量。

兵力有餘的馬其頓軍輪番攻擊城市,在付出死傷三萬的代價後終於將其攻克。接著攻陷雷恩。埃德薩將兩座城燒燬。

摧毀了英格蘭在歐陸上的據點,馬其頓決定撤兵。因為糟糕的日耳曼經濟,無力支援大陸沿岸建立海軍和軍事港口。面對強大的英格蘭海軍和精壯武士,反攻不列顛的行動遙遙無期。馬其頓皇室早已發出停戰的呼籲,因為財政不足。

《馬其頓軍》 第211章 內亂時期(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